现在的状况来看,政府的政策很难帮到年轻人。既然「求人」效果不大,那么我们只好「求己」,台湾的年轻人,该用哪些方法自救呢?
今年 2 月我有篇文章说明:现在因为众多结构性问题纷扰,所以政府的政策很难帮到年轻人。既然「求人」效果不大,那么我们只好「求己」,所以本篇文章将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年轻人自救。
一件事情的改变,可分为「物质」或「精神」层面的改变,这次本文主要是讨论后者,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应该改变哪些心态(或者有哪些新观念),才能在捉摸不定的未来有较好的职场和人生发展?以下几个原则,是个人在职场和人生闯荡的心得,其中也有不少是我在投资和生态学上的专业所引申和联想的道理,希望能供大家参考:
1. 你的科系不重要,有多少人有你的专业(或者需要你的专业)才重要
这一条就是经济学最根本的法则──供需法则的展现。
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对于供应方(不管你是劳工或是老闆)总是不利的。
在此以我亲身的经历做说明:我 1998 年上大学时,就读生物相关科系,当时全球经济刚好处于网路科技泡沫(大约从 1991-2000)的末期,由于此时电子类股的股价已经颇高,市场、媒体上有无数「分析评论」指出:下一个明星类股与明星产业是「生物科技」。
当时「生技」两字红到连我母亲都建议我往生物科技方面发展。事实上当时我对经济学和投资是一窍不通,只是我个性向来不喜欢一窝蜂搞热门,因此还是选择偏向生态学方面发展(注一);此外也因为对投资有兴趣,便自己利用时间自学与研究。
十多年过了,虽然现在的我称不上高薪,但工作自由收入也还不错。而我当时很多因为「热门」,忽视了自身兴趣与能力、转往生物科技发展的同学,现在仍在当学校老师的研究助理。最近又看到媒体转称:「念生科是C/P值最低」的报导,真是不胜唏嘘。
所以除非你拥有很高的热情和能力,否则太多人抢进、或是市场已经供过于求的专业,最好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再怎么深化你的专业,在台湾都很难避免失业或低薪的命运。(另一个解方,就是转往其他该专业还有用武之地的地方发展,但也同样有文化适应和更高竞争的问题要面对)
台湾过去二十多年广设大学,大学生大量增加,「文凭通膨」造就了现在的高学历高失业率,这就是一种供过于求的「经典桉例」。投资界有一句名言:「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在此再度印证,各位读者不妨检视自己所处或即将进入的产业,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现象。
2. 你的感觉不重要,因为世界不会随着你的感觉运转
台湾是个感性的社会,这在各种充满腥羶色和怪力乱神的新闻、书籍、网路传闻,都可见到端倪。但是这个世界的运作不会随着你的感觉而改变,因为这个世界是按照逻辑、历史的规律和其它基本的限制而运作的。
以年金改革为例,无论你对蔡英文或马英九有多少不满,我认为年金改革都是一定要进行的,因为国内年轻人就是那么少、老人就是那么多(这就是数学上的限制),就算现在台湾生育率突然跳升一倍,这批婴儿也要 20 年之后才可以工作缴税(这就是生物学上的限制),目前年金制度即将迈向入不敷出的状况,若不改革,就算是耶稣基督、穆罕默德和释迦牟尼也无解。
在改革的方式和手段上,当然有讨论的空间,只是如果让「政府就是要打压特定族群」、「XXX 就是不可信」、「逢 X 必反」等情绪面发言凌驾了理性讨论和共商解决之道的空间,将完全无益于现况,只是增加仇恨和社会的空转。
因此,在讨论事情时(尤其是公共事务、个人职涯或财务相关的事务),尽量用数字、逻辑与事实为基础,而不是「感觉」,这样才能有机会真正改变目前台湾青年的处境。
英国作家 C.S.路易斯(C. S. Lewis,《纳尼亚传奇》的作者)曾说:「如果你寻找真理,最终或许能够得到慰藉;如果你寻找慰藉,你将既得不到慰藉,也得不到真理,只会在起初得到一些奉承和妄想,并在最后感到绝望。」(注二)希望能以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3. 钱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不要全部用完
首先声明:现在青年低薪状况与结构性不平等的问题很严重,是众所皆知的,但如果你个人月薪超过四万,没有买房、尚未结婚生子且没有负债的前提下,一年下来还是几乎完全没有存款,那就可能是自己的责任较大了。
有句俗话说: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我并不认为这句话是真理,但不管是创业、职业转换的衔接期、进修或旅游,几乎都非钱莫办。
所以当然许多长辈「不知民间疾苦」的发言惹人非议,但同时间,我也的确认识不少青年朋友,其实有着尚可接受、甚至不错的薪水,却总在每年一次(甚至数次)的出国旅游和高额消费中,把一年的积蓄全部花光。
如何消费当然是个人自由,但这样的消费习惯年复一年下来,到了 30 岁可能还没 25 万存款,这样往后的人生是无法容许「意外」的(这包括好的意外,例如朋友找你创业;也包括坏的意外,例如生病),也等于丧失了「人生选择的弹性」。
因此,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在支付生活基本开销之后如有多馀金钱,在年轻时就开始适当分配储蓄及消费,当机会来临时、当需要选择或暂停空间时、当意外来临时,绝对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以苏格兰历史学家芬雷(George Finlay)对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21 岁就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东罗马帝国)的评价来勉励各位青年:「他集青年人的英勇进取与老年人的审慎智慧于一身(注三)。」
注一:生物学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学门:分子生物学门(molecular biology)与演化生物学门(evolutionary biology)。前者主要包含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是生物学中较「微观」的部分,后者主要包含演化学、生态学、分类学等,是生物学中较「宏观」的部分。
注二:原文如下:"If you look for truth, you may find comfort in the end; if you look for comfort you will not get either comfort or truth only soft soap and wishful thinking to begin, and in the end, despair." 注三:出自 A History of Greece 的 p498,原文如下:Mohammed united the enterprise and valour of youth with the prudence and wisdom of old age.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