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我的医师社群当中,疯传同一则新闻:平日裡「最怕被病人告」的医师,不但「先发制人」将病人告上法院,更求偿高达 100 万美元──因为病人在网路上留下极度负面的评价,医生主张这不当与错误的指控,让他的名誉和诊所都受到严重损失。
故事要从纽约病人 Levine 说起: Levine 在曼哈顿,看了一位新的妇产科宋医师(Dr. Joon Song)。
在诊治的过程中,宋医师认为基于医疗的需要,而给她做了超音波检查。但事后病人收到保险公司的帐单,才发现保险公司只支付妇产科的年度检查(Annual Exam),却不包括超音波检查。她打电话到诊所抱怨,诊所却没有给她满意的回覆,于是 Levine 便到各大网站去对该诊所留下最低的负评,并且留言指责该名医师的执业「非常糟糕和狡诈」(very poor and crooked business practice)──她留言的网站包括脸书、 Yelp 、 Zocdoc 和 Healthgrades 在内都有,可说无所不包。
宋医师于是决定对病人提告。而 Levine 在被告之后虽已把所有的负评移除,但不同以往桉例,宋医师并没有和解的打算,而是打算「告到底」。到目前 Levine 已经花了两万美元(约新台币 60 万元)打了一年的官司,却还没有结果。 Levine 在前述报导中对记者表示:「这是一场持续一整年的噩梦。」
网路平台评价,改变了病患「看医生」的习惯
首先,从这个桉例中不难看出,美国的医病关係正在改变。一如我之前的文章〈医疗专业转变为服务业〉裡所说:医生的专业能力正在被稀释当中。
「顾客永远是对的」这准则,也同样被应用到病人身上──现在已经没有「不对的病人」,医疗、护理人员往往得无所不用其极地「让病人开心」。
而社群网站和评价网站的兴起,也改变了病人就医或寻找医师的方法:上一个世代就医时,不外是向长辈、朋友或邻居探听,或是找家附近的诊所直接走进去。但千禧世代的病人,常常做甚么事情前都先上网查评价,也非常乐于在光顾每个地点之后,分享自身的「感想」和「评价」。
以 Levine 所使用的 Yelp 网站为范例, Yelp 是家硅谷公司,成立于 13 年前。本来是一个餐厅美食的平台,让顾客在一间餐厅吃完饭之后,可以免费分享自身的感想和心得。 Yelp 的增长速度极快,光是短短 8 年的时间就让公司上市,而到 2016 年的营业额(大都以广告为营业所得)已经高达 7 亿多美金,每个月更有 7 千多万的使用者来造访。
于是 Yelp 的网路评价不再限于餐厅,也延伸到各行各业,包括商场、美容、博物馆、医疗、汽车、旅游等等。在美国更成为一定的参考指标。
然而,网路评价可操作,「公平性」有待商榷
但 Yelp 的评价和指标是否真的公允,则有待商榷:因为这个年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准则在事事向钱看的美国也不例外。想让你的 Yelp 评价「看起来比较好看」的话,店家可以付费给 Yelp 做广告,一方面让你的店家可以更容易被看到,同时当顾客在阅读你内容的时候,会优先看到正面的评价,把比较差的评价放在后面。甚至若店家真的拥有「惨不忍睹」的评价,也同样可以支付一定的金额来请 Yelp 「处理」你的帐户(通常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删除帐户,再重新开启一个)。
根据 Business Insider 指出,不愿意付广告费的店家,很多时候则会面临「好的评价被打压、坏的评价被放大」的状况。为此不少营业店家还曾经和 Yelp 闹上法院,但结果却往往不了了之。导致于 Yelp 本身的平台,如今等于是顾客「想写啥就写啥」,而店家(包括医院、诊所)充其量只能回应顾客的负面评价,却不能擅自更改任何内容。
到餐厅用餐,觉得餐点好不好吃,是非常主观的一回事。是否适合将同样的心态,也放到医疗诊所的评价上?
当病人来就诊时开不开心、满不满意,都成为 Yelp 评价的根据时,很多时候医疗费用比预期的高、医生口气没你想像中的温柔、诊断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全部都可以是在网路上留下「主观负评」的理由。
除此之外,在不另外花钱购买 Yelp 广告的情况下,通常会在网路上留下评价的病人,大部分都是以负面情绪表达居多;有良好的就诊经验,则往往会被病人视为理所当然。
「专业判断」和「隐私保密」,让医生们面对负评往往只能哑口无言
给几个真实例子: A 医生告诉我,他的病人一直以来都睡眠不良,在做过许多检查之后,却发现身理状况一切正常。于是作风保守的 A 医生,便没有特别开药或作其他治疗,也不愿特别推销不需要的治疗来剥削病人──但病人却认为因为医生甚么都没有作,因此是个差劲的医生,在网路上留下负评。
B 医生是位牙医,在看诊当天遇到助理临时请病假,因此像八爪章鱼一样什么都自己来。忙碌之馀,刚好又得面对一个不愿配合诊治的儿童病人,最后虽说顺利地洗了牙──但病人的母亲却在网路上留下负评,说医生「非常不专业」,而且没有牙助,而给予最低的评价。
A 和 B 医生不是唯一的例子──仔细观看这种种的留言,大部分都充满着情绪性的字眼。但一个不甚满意的就诊经验,并不代表医生差劲或是不专业。甚至如同前面的新闻一样,很多时候病人因为保险不支付某些项目,必须自费而「不甘心、不开心」,也同样会把这笔帐算到医生、诊所的头上。
尤其,面对病人在网路上留下负评,或是指责医师的种种过失,大部分的医生除了消极回应、概括解释一下之外,多数时候只能摸摸鼻子吞下来──因为在美国,病患的隐私(HIPAA)极为重要,除了病人本人之外,医生不得揭露认何有关病患的治疗或病情等等。
这导致于即便医生有着正当的医学理由,也绑手绑脚,不能全面性地回应病患的批评留言。因此在面对「医疗不专业」等负面评价时,医生也很难用自己的专业(通常也是最有力量的理由)来积极解释自己的判断依据,或反驳不实批评。
不再对「非理性负评」沉默──宋医师「告到底」,受多数同侪支持
更麻烦的是,这些种种的负面评价,还会连带影响着未来病人的决定:根据统计,在美国, 82% 的病人在选择医生的时候,会被网路评价影响决定。
而网路留言看似方便,但根据《美国内科杂志》(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的调查指出,网路评价带给 75% 的医生「非常大的压力和焦虑感」; 46% 的医生更指出,这些评价导致医病关係的紧张;而 33% 的医生说这些评价,其实会变相地负面影响医生对病人的治疗。
有些医生气不过网路上恶意、不真实的负评与谩骂,愤而提告求偿,但这些官司却鲜少有结果:根据哈佛的研究指出,在过去的 5 年中至少就有 7 个类似的例子,但最后要不就是病人拿下负评、双方和解,要不就是因着「言论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桉)的关係而不了了之。
大部分的医生,为了不想支付昂贵的律师费,外加牺牲看诊时间对簿公堂,只好对这些负评视而不见、不予理会,也就是俗称的「认了」。
也因此,曼哈顿的宋医师和病人打的这一仗,在医师圈裡面,大多数的人都是拍手叫好──并不全然是因为「反对病人留下评价」,而是希望藉由这个事件,能够让病人意识到,一时的「网路评价」,是会影响到医师、诊所和其他病患的权益的。必须得多一点「理性」的角度:
例如,你可以说「你和这个医生的磁场不合」,或者说你对于「必须缴交高额的帐单感到失望」,但因为这样就指责该名医师「糟糕又肮髒龌龊」,则可能有失公允、也伤害到他人权益。
想在网路上发洩是人之常情,也是病人的自由,但在发洩的同时,也同时必须学习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
这场「医师的逆袭」目前还在缠讼审理中,究竟结果会如何?请让我们拭目以待。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