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了留英和男友分手,回台国后只领28K,高学历却在当打杂妹,学贷还没还完,还要负担高价房租,这一切值得吗?

赚钱是衡量能力的指标?
老师你好,我半年前刚从英国拿到硕士学位回来,原本抱着极大的理想,也顺利进到第一志愿的公司上班,虽然薪水只有28K,但我相信在这家公司能实现我的梦想。没想到半年来,我几乎做尽所有打杂、跑腿的工作,却一点成长和学习也没有,感觉一事无成就算了,还要负担高价的房租,每月存款寥寥无几。反观当初留在国内直接就业的大学同学,因为工作年资较长,薪资高出我许多,有些甚至淮备晋升主管职。就连我出国前才提出分手的前男友,都存到结婚基金准备成家,而我却连就学贷款都没还完。这一切值得吗?我不禁在想。所有的梦想,在缺钱的现实下,彷彿都要化为乌有了。~Stella
Stella的问题让我想起一个画面。
那是除夕夜,老家热热闹闹地迎回许多返乡的孩子,祖辈级在高堂上等着孙儿来拜年,发放压岁钱。小孩们怀满正红色的钱袋蹦蹦跳跳离去,彼此巡看的不是红包袋里装多少钱,而是红包袋上的可爱图案。
父母就不一样了,拿到红包一定先言谢,待四处无人时才检视红包里头多少钱。接着把钞票从红包袋里抽出来,思忖该回包多少才合理。偶尔还会听到长辈们讨论:「那个谁谁谁今年包得比较少,应该是没赚钱。」「那个谁谁谁赚那么多才包这样而已,真的很小气。」
此外,在某些感情要好的成年兄弟姊妹之间,也存在有趣的现象。那些经济较宽裕的,会透过发比较大包的红包给其他姪儿,资助手头较紧的兄弟姊妹,借由这种「不明说」的体贴来免去某些尴尬。常用的理由不外乎是:「今年上初中了,姑姑包个红包给你注册,记得好好念书喔。」「考上大学了,来,叔叔给你个红包,去买一台机车。」
渐渐地,每长一岁,我们似乎就更懂得金钱的重要性,但由于金钱往来过程中「不明说」的隐晦,让它在意识上形成一种黑暗、污染人性的联想。于是,有气节的君子要能「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德之士要「视金钱为粪土」,有钱人最常被讥笑的是「穷得只剩下钱」。而许多父母教小孩「摸了钱之后要洗手」,或许就因为我们想像那些钞票铜板曾受过许多不干净的对待。
工作薪水不如人,是没自信还是没「赚钱」?
即便人类在意识上排挤金钱,潜意识却又不自觉认同金钱的隐晦意涵,可以用来比较与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权力。
所以,再回到Stella信里的状况来看,或许比起「缺钱」,前男友要结婚、就学贷款没还完、同学比她事业有成、高学历却沦为杂工,这些才是她真正在意的现实。
当然,完全不跟人比较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让人感到痛苦的症结,往往是因为我们太习惯用薪资福利、名片上的职位等表面资讯来判断,于是只听到别人好的部分,就误以为这可以成为衡量幸福的指标,并用此来质疑自己。事实上,这是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在与人相较之前,心就已经在动摇了。承认这点之前,我们实在很难坚持梦想,对工作甘之如饴。你可能还会想,就算承认了,又能怎么样呢?
用心理咨询的概念来说,一个人愿意承认所存在的现实,是为了关注自己真实的情感,把它转成工作的驱动力,而非浪费时间在那些没有能力改变的事物上。举例来说,人们常常因为太在意「喜欢」、「开心」这些正向情感,所以在自己无法「正向思考」时便感到痛苦,强迫自己要赶紧快乐起来,在当下这就彷彿想把手上的鸡蛋丢到火星上一样困难。然而,坐船去把鸡蛋丢到太平洋却是有可能的,就像如果善用「负面情感」,它也可能变成一种相当有用的工作动力。是的,Stella对现实生活的不甘心,就是她未来继续奋斗的最佳动力。在金钱之前,我们还是要诚实面对自己的心,想办法活得更像个人才行。
重点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怎么花钱?
「金钱」在心理上的意涵,可以用「满足」的概念来形容。比方说,从前的人生养孩子多,妈妈的母奶没得喝时,需要用「钱」换取替代性食物来满足孩子;现代妇女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得用「钱」聘请照顾孩子的保母,以换取走入职场工作的机会。钱只是一种「代币」,本身并没什么可以直接发挥的功能。
我们之所以会看着存款簿累积的金额傻笑,并非那些数字令人着迷,而是数字背后能换取的「满足」让人向往。所以工作赚钱是为了「满足」。然而,满足感也不是来自那些用钱购买的「东西」,而是我们和那些物质的「关系」。唯有当我们享受在钱买来的物质中,并和它们形成一种令人感到满足的关系时,钱才发挥得了它的意义。
换句话说,工作赚钱后能满足于花钱的,才称得上是「有钱人」。
谈到这儿,问题就来了。很多人对于辛苦赚钱后要把钱花掉,会感到心疼。不,有些人甚至是心痛。或者该说,在许多人的观念裡,花掉赚来的钱而非存下来,根本是件十恶不赦的事,是一种违反「节俭」美德的「奢侈」!所以怎么赚都觉得钱不够,怎么存钱都觉得不够多。
不敢花钱、享受生活的焦虑症
他是一个编辑,大学毕业至今十多年来,都在同一家公司服务。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最佩服的就是他的逻辑能力,所有天马行空的思想,似乎都能化为一份具体步骤的规画。
为了和我约下次会面时间,他拿出手机,却赫见手机屏幕碎得惨不忍睹,我看他吃力地辨识裂痕背后的文字,忍不住关心。他告诉我,因为家中稚子无心拿起来一砸,就变成这副模样。我问他,为何不去换一支新手机或送修?他摇摇头,指着行事历说,某个日期电信公司会有换约活动,可以免费换新机。我一看,那是一年后呀,撑得了这么久吗?他笃定地点头,撑不了也要撑,大不了去向朋友借旧手机。
接着他又努力地在碎裂的手机屏幕上工作,我才知道,他是把每一封收到的信件,都即刻阅读,并将读过的文件删掉或归档。他平常的个性就是如此,不太能接受计划外的金钱使用,比如修手机这件事要花费预料之外的钱,所以他宁愿忍受「难用」,也不能容许自己在不对的时间花钱。看着他的模样,我突然觉得感慨。
一个人辛苦地工作,却舍不得用工作赚来的钱让自己过得舒服。即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也有能力在行动上让自己满足,但在情感上就是存在一个无法允许的关卡。从心理层面来看,我们会说,他或许并不相信自己值得过得舒服,好像罹患一种「享受生活的焦虑症」,如果心理上获得充分满足,就彷彿小孩子没有先写完功课便任性地跑出去玩耍一样,有种做错事情的焦虑感。这往往是童年时期被过度鞭策的后遗症,于是我们心理上将「工作」等同于「功课」,「玩耍」形同于「满足」。只是长大后我们忘了告诉自己:虽然小时候玩耍要经过别人允许的,但成年后的满足却是自己就可以办得到的。在这个年代,只要你肯努力工作,都不太可能缺钱。因为重点是,你能不能用赚的钱来让自己充分满足,并且相信,你值得如此。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