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自己的人生立下最崇高、最宏伟的愿景,因为你将成为自己所相信的样子。 —欧普拉.温芙蕾(Oprah Winfrey)
「你今天做了些什么?」

他嘴里吃着晚餐,彷彿不经意地抛出这个问题。当时我正靠在桌边将杰克的鸡肉切成小小块,我感觉到手中的餐刀像唱片跳针一般地刮过餐盘。
我明白约翰真心对我如何度过一天感兴趣,但每晚当他问起这个问题时,我的手心就会开始冒汗,并且心跳微微加速。
我讨厌这个问题。
我讨厌这个问题因为它让我感到很渺小,觉得好像有必要辩解一下自己过去十二个小时都做了些什么—但辩解对象不是约翰,而是我自己。我认为自己必须证明这一天有尽力工作、尽力带小孩、尽力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尽力做志工活动、尽力……嗯……做好每件事。
但尽管如此,我却总觉得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还有什么事情没做到位。我认为自己不够努力、工作时间太少,手边的任务清单不断地增加,但我却来不及完成裡头的工作,又或者我不够有耐心,对小孩发太多脾气。
就算我一整天下来已憔悴不堪,就算我已将每分钟都填满,在24 小时里头塞进36 小时的工作量,却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老实说,几乎每晚听到这个问题时,我心中就像擦干净的黑板一般:一片空白。我一整天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疯狂地在脑中各个角落搜寻记忆,却忽略了自己一整天下来完成了多么大量的工作:当个母亲、老板、朋友、老师,事情多得不胜枚举。
若我能停下来好好地深呼吸,就会想起自己已经回复了一大堆客户的邮件、带小孩去了图书馆、在游乐场上追在他们屁股后头跑来跑去、用中间的零碎时间把好几堆衣服拿去洗,并且在我的新网站上完成了一些重大进展。如此一来,我也就有余裕看到周遭的人眼中的自己:一位尽力做好每件事情的女性。
但在我的眼中,自己并非如此;我不但没有分享自己的成就,反而说了一堆自己没完成的事情:我忘记帮杰克报名美术班、来不及去银行、没有写好微博的贴文、以及——
「哇塞,」约翰开玩笑地打断了我,「你今天一事无成吗?」
确实在我心中,自己什么事都没办成。热泪从我的脸颊缓缓滚落,我看不到自己「做成」了哪一件事,不论如何,总是会有不足之处。我很擅长发掘他人的长处,但却似乎永远看不到自己的成就。
破碎的弹珠罐
你听过弹珠罐奖励法吗?这是一种教师常用的、行之有年的策略,我自己在教书的那几年也曾使用过此种方法。规则非常简单—每当有一个孩子做了一件好事,老师就把一颗弹珠放进玻璃罐中,当弹珠填满玻璃罐时,就代表全班都可以获得奖励。
但令人兴奋的不光是奖励而已,当一颗新弹珠在玻璃罐里弹来弹去时,会发出一种很实在且令人满足的叮咚声。孩子们会睁着又大又圆的眼睛看着你拿起弹珠,然后全班屏气凝神,只为了要听见弹珠掉进玻璃罐里的声音。
有好多年我都对弹珠罐的魔力深信不疑,理由非常充分——它能激励学生有好的表现,毕竟我们都想要自己的努力能获得肯定,对吧?若表现好,我们都希望能受到表扬,而这就是为何我认为每个人身边其实都带着一个隐形弹珠罐,并渴望能将罐子填满。
起床去运动……一颗弹珠进罐!帮孩子做午餐……另一颗弹珠进罐—等等,这是健康午餐……两颗弹珠进罐!就像这样,我们一天下来不断叮叮咚咚地将弹珠丢进玻璃罐中。
但要是事情进展不顺,这些想像中的玻璃罐反倒就会制造出问题来。比方说煮晚餐时忘记加进某样食材,或是工作时错过了交件日,我们不会只说一句:「啊!罐子里没有弹珠了。」相反的,我们会因为饱受打击,而失手将玻璃罐摔落地上,碎成一片。
弹珠跟碎玻璃散落一地,尽管在破掉之前罐子几乎全满,尽管我们整整一天下来都表现得非常好,现在也全都覆水难收了。
然而,我们非但没有捡起地上那些自己过去所赢得的、依旧完好无缺的弹珠,而是决定要赶紧去获取更多的新弹珠。我们在行程表中塞进过多的任务与杂事,拚命地想将玻璃罐重新装满,但一天下来,罐子似乎总是一次次地破得粉碎。
我们每天摔破的弹珠罐可多了,是吧?罐里的弹珠洒得满地都是,可见我们无法再依靠这个方法过日子,势必得停止了。
但我们之中有太多人都认为自我价值与忙碌程度是成正比的,压力与超载的负荷量成了彰显自我价值的荣誉勳章。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若不够忙碌就等于不够成功,尝试了各种方法想找出一个平衡点,但我们越努力,离成功反而越来越远。
如同骑单车一般
我对「均衡」这一概念有着错误认知,认为均衡代表什么都要做—并且什么都要做得好。均衡两个字听起来很棒,但它充其量只是个生产力领域的流行词,是一个空洞的承诺,会引导我们往错误的方向思考,认为我们应该要平均处理每一件事情。
若我们有着完美均衡的生活,事实上则代表着我们是停滞不前的,就像一颗原地乱转的陀螺。只有打破这种平衡、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向后,才能重新掌握命运。而不论是要前往何方,都得转移重心—也就是需要反向平衡的力量。
我们可以将保持平衡想像成骑单车,一台单车能骑往任一方向。要让单车直立不倒需要一些平衡感,但你是否尝试过在单车静止的状态下保持平衡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得将身体稍微往前倾,然后踩动踏板来俱足前进的动力,其所创造出的动能可以让单车向前迈进并且不会倒下。
骑单车时,我们能选择往哪个方向转弯,并且骑上自己真心嚮往的道路。我们能以转移重心的方式来向左或向右转—要想转弯就必须先打破平衡。若我们持续往一个方向倾倒,那自然是会跌倒的,所以我们同时也需要往反方向施力来维持平衡,重新调整重心让单车能直立向前、驶入崭新的道路。
各位能看到,当我们过着均衡且稳重的生活时,一切是平凡无趣的—只有在处理我们真正重视的事情时,生活才能充满魅力。
唯有当我们开始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物上,才得以打破平衡。
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概念,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吧。尽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所有人的生活都仍是由相同的三大区块所组成:工作、家庭与个人。
工作:此一区块指的是我们的职业。你可能是自己创业的老板或是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又或着是在财富五百强的大企业里工作。而所谓的工作不一定要有收入—你可能是家里的执行长,也就是一名家庭主妇,或着你还是在学的学生。
个人:我们生活中的这一区块是和自我、人际关系与人际互动有关。包括我们和他人的连结,例如至亲、家人、朋友以及我们周遭的环境。我们的人生目标、兴趣、健康等等,都落在此区块的范围,因为这些都算是自我的一部分。
家庭:此一区块则包括了能让生活顺利运转的任务和计划。个人区块是关于情感需求的部分;家庭区块则是用来处理我们的基本需求。此一区块涵盖了家务与杂事:像是整理家里、带孩子参加活动、处理日常大小事。家庭这一块非常重要,因为家庭能让我们感到安全、安心。
这些区块都很重要,但均衡意味着这三点都要平均达到完美的状态。我们相信自己须要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并将时间跟精力平均地分配到这三点上头。在这里我想告诉各位一个事实—你是无法平均分配心力到这三个区块,并且让它们一直处于均衡状态的,这是完全办不到的事。
想要活出不凡人生就必须打破均衡,因为一旦我们决定侧重某些事物,想花更多时间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时,就必须挪用到原本分配给其他事物的时间。我们无法将时间平均分配给清单中所有的任务。
容我解释一下,我们都有三个关键资源可以运用及分享——时间、精力、专注力。每一个资源都是具消耗性的,一旦使用过,就永远拿不回来了。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能给的、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这三种。但若想尽量平均满足上述三个区块,则必须将这些资源分散得越广越远才行。如此一来,成果反而小到几乎看不见,也会使得自己最终落得过度紧绷、精疲力竭的下场。
但这些论述都是有道理的吗?都是公平的吗?我们给自己设下不切实际、无人能达成的期待,而事实上,我们也无法用这类标准来要求任何人。但听听范本故事似乎也无伤大雅,毕竟都只是些故事,对吧?别受骗了—这些范本其实是会转变成一种限制性信念,让我们裹足不前;要我们花时间去追求一种并非自己真的想要过的生活。我们遵守这些严格的规定,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应该这么做;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应该要符合某种标准,所以我们便如此行动。
多年来我不断告诉自己的一个范本故事,就是全职妈妈才是好妈妈。她们会将饼干烤好,让孩子刚下校车就有饼干吃,并且会每天去孩子的学校当义工。这些都是当年我的母亲所做的事,所以我也为自己立下了这个标竿。
但这个标竿非但不适用于我,反倒让我充满罪恶感,因为我认为自己应该要能完成这些要求并感到心满意足—但我却没有。我非常热爱工作,而我的工作行程让我很难达到自己订下的这些严格要求。我无法放下这种罪恶感,不断告诉自己说自己不是一名好母亲。这种想法侵蚀着我,让我变得不快乐,因此我必须改变思考模式,重新定义何谓好母亲及其对于我的意义。
现在我不再是全职妈妈了,但我会尽力做到下午在家陪孩子写功课。我无法像我的母亲一样成为学校的主力志工—但在有需要时我也会去帮忙志愿活动。
我将这些范本赶出我的脑海,并重新设定自己的期待,使其更为实际也更符合我的生活模式。我不会说自己已经完全抛下罪恶感,但在改变思路之后确实感觉好多了。我量力而为,而现在我脑中的范本所写的是:一个好母亲会尽力爱她的孩子。
解构我们的范本故事
你认为一个好人的定义为何?一名好人是否该放弃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而将他人放在优先地位呢?是否永远不该接受他人帮助?或是不需要个人时间呢?
我想请你为我填个空,别考虑太多,就填你直觉所想到的第一件事:一个好人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问问你自己:这个答案真的是正确的吗?还是你只是在用永远达不到的高标准来检视自己?我们需要认知到这种信念有其限制性,会将我们给牵制住。
为何我们会有这些狭隘的信念呢?它们是从何而来的?每个人的人生中似乎都有那么一个转折点,让我们从自信满满变成充满质疑—从坚定不移变成犹豫不定。我们当中许多人的生命旅途都在小学到高中间的某一刻出现了小小的转折,从那时起对自已失去信心。
换一个连接词
我透过演讲跟工作坊认识了数以千计的人们,许多人都跟我分享过与自己最紧密连结的那个身分,大部分是某个年纪的女性、母亲的角色,但也可能是「职业妇女」或是「家庭照顾者」。面对这个身分,她们感受到此角色定义了自己的每一个部分;但与此同时,却也排挤掉了任何其他的可能性—不留空间给自己所重视的事情与梦想,只因为它们落在这个狭小界线之外。我听过像是这样的故事:
• 我可以当个妈妈「或是」我可以追寻自己创业的梦想。
• 我可以当一名职业妇女「或是」全职妈妈。
• 我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或是」追寻自己的艺术职涯。
她们用自己的故事欺骗自己,并下了一个结论,认为人生就是凡事只能择一的情况。
朵娜是我好好生活法则课堂里的女性学员,曾与我分享说她不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就她的原话来说,她感到「被困住了」,过去十多年她都自己教导在家自学的孩子,现在孩子长大后,又接着继续照顾父亲直到他去世为止。但不久之后,她又得负责帮一个亲戚处理房产来减轻亲戚的家庭压力。多年来朵娜一直扮演着家庭照顾者的角色—却也心甘情愿。但现在,处在一个无人为自己定义角色的阶段,却让她感到十分恐慌。
有时我们必须抛弃自己旧有的形象
当我们长期专注于某一身分上时,常常会难以抬头搜寻周围的其他可能性。朵娜跟我一起透过课程练习找到了心中的答案,她和我分享说自己热爱读书,也很喜欢参加作者举办的讲座,她渴望有时间阅读,也希望自己过去能够投资更多时间充实自我。我告诉她:「你显然喜欢书籍、作家、写作⋯⋯所以我不太懂为何写作没成为你人生的核心目标呢?」我也注意到当她在描述心中理想生活时,会特别着重在能否拥有可专心、不受打扰的写作时间。但要达到这点很困难,朵娜也承认转换重心很不容易。
这里的问题出在朵娜怎么看待自己,她将自己限制在照顾者的角色上,没有留一丝空间给其他事物。因为一辈子的重心都在他人身上,所以反倒觉得专注于自我是一件不对的事情。
朵娜需要在自己的「工作描述」上加入「以及」二字。
除了尽到照顾者的义务之外,何不将心胸放宽一些?为何她无法既照顾自己的家庭又腾出时间追寻写作的热情呢?
我们都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一些「以及」,但请容我解释清楚:这并非是要将更多事物塞到待办清单当中,也不是要增加你一整天的工作量,而是要我们张大眼睛用另一种角度检视真实的自己,并将重心重置到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物上,让生活重入正轨。
正因为我们之中有太多人都活在「要么/或者」的情境下,只好倾向将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摆在一旁;而有更多人之所以选择忽略自己的愿望,是因为认为自己没时间或没权利去做追求,而这是另一种要重新导正的情况了。
其中一个停止这种不健康现象的方式,就是好好盘点一下自己的想法。做法是问问自己:我已经准备好要在生命中有所突破了吗?抑或是我的道路已经注定好无法再改变了?
若你认为已准备好要在生命中有所突破,那就要将自己视为流动的液体、是现在进行式。你的遭遇是一个改进、发掘与探索的机会;但倘若你认为生活不会产生变化,便会觉得自己无法做出改变。基本上你会相信你的命运以及你自己是谁都已经注定好了,因此你的目标可能会变成避免人生失败,也代表你将逃避挑战。
那你属于哪一种人呢?你准备好踏出舒适圈,在生活中创造一些改变了吗?或你想要维持、不愿破坏现状?改变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也是人们避之惟恐不及的—尽管这代表要留在原本的老路上,朝着他们完全不喜欢的方向前进。
我很诚实地说,我知道维持现状比较容易,毕竟这条路已经很熟悉—我们知道哪里该转弯、哪里有石头⋯⋯但你喜欢这条路所通往的方向吗?改变的道路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或许会很可怕甚至令人感到不舒服,但我们需要踏出舒适圈才能做出改变。
当我们尝试新事物时,会开始转变自己的心态,这代表离实现目标已经不远了。而我也会陪在你身旁,指引你度过这段旅程。我保证这一切都会很值得的。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