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位时代,没有指导手册教你怎么当劳工,父祖辈熟悉的工作常规已遭到取代。现在,女性工作的比例跟男性差不多,电子邮件问世后,许多上班族和专业人士早就没有明确的工作日概念,这概念早已过时。曾经急诊医学、助产、消防等攸关生死的行业才会待命工作,如今大多数白领工作亦是如此,随时随地都能工作。

工作狂并不罕见,但之前大家认为工作的欲望是一种选择,或充其量是特定公司文化的产物,不会觉得那是使命感的表现。
再也不是如此了。美国记者丹.莱昂斯(Dan Lyons)表示,科技文化使过劳与内在压力成为流行病。莱昂斯在其著作《失控企业下的白老鼠》(Lab Rats)写道,今日的职场氛围充满男性主义、不稳定性和高压,且公司常用的性格测验,会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带来有害影响。二○一九年三月,莱昂斯在纽西兰国家广播电台的访谈中表示:
我们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破晓之际,公司明白过去一世纪的工作方式全都过时了,再也行不通,世界已经改变,工作不得不跟着改变。
这说法有点道理,但坏就坏在公司不知道哪种做法行得通,就投入尚在实验的方法,基本上就是把员工当成白老鼠,试行各种做法,想让我们变得「敏捷」、「精实」、「灵活」、「适应力强」。这类的新理论到处都有,不计其数,公司采行其中一种或多种理论,把员工弄得筋疲力尽。
在某些情况下,劳工会相信公司。莱昂斯提及亚马逊(Amazon)员工自称为「亚马逊机械人」,他们拼命让自己合乎测量员工绩效的「最佳化演算法」。莱昂斯说:「现在的员工工作时,会觉得自己不是在使用科技,而是被使用。科技其实是公司的中心,员工只是附属品,进公司、接通机器,然后在一天工作结束时拔掉机器,员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这方面做得多好,多擅长扮演好螺丝钉的角色。这很不人性化。」
其他人则认为,科技与绩效的冲突导致工作在人生中的占比扩大。美国记者艾伦.葛里菲斯(Erin Griffith)在《纽约时报》指出,「忙碌文化」(Hustle Culture,亦称「奋斗文化」)养出一群「表演给别人看的工作狂」。特斯拉汽车(Tesla)执行长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即是忙碌文化的倡导者,他说过:「一周工作四十小时改变不了世界。」他认为,一周工作八十小时才刚好。
根据葛里菲斯的理论,不停歇的工作是在填满另一个空洞。
也许我们都想追寻价值感。越来越少人信仰宗教,尤其是美国千禧世代,旧金山,生产力的概念反而成为精神依归。旧金山的技术人员内化了以下概念:工作不是用来取得想要的东西,而是你的一切。因此公司只要有提高生产力的方法,能让员工腾出时间接下更多工作,就值得推行,且立意良善。
有些埋首于忙碌文化的劳工会有所成就。充满职业道德、喜爱自己所做之事、除工作外没什么责任要承担的人,也许真的觉得自己获得回报,不过身为亿万富翁的马斯克每周工作一百小时,假如劳工非得做到这样才能勉强过活,或所属公司或产业文化要求劳工做到这种程度,则大有问题。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