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51-6493417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业趋势

没办法活出长辈期待样子,不是你的错

来源:合肥招聘网 时间:2018-04-20 作者:合肥招聘网 浏览量:

360截图20180420153137073.jpg

亲戚们总喜欢一个接著一个的「关心」询问晚辈近况,然后再「给予评论」,例如:「你现在在做甚么工作?」听完后再回应「这样好吗?」、「会不会不稳定?」、「那福利呢?」
身为一个海外工作者或留学生,与家人、亲戚团聚,是难得的返台假期裡,必定会有的行程。

而亲戚们对于「学业」、「工作」、「婚姻」、「买房子」⋯⋯等等的「进度拷问」,也往往是逢年过节、亲友团聚的行程裡,永不缺乏的「必备元素」。

脱离学生身分已久的我,已经忘记过去那种长辈们动辄用「学业成绩」作为判定小孩「成功与否」的感觉,没想到如今我却再次在饭局上,因为「工作」受到「熟悉的」拷问。

长辈们的「苦口婆心」、「耳提面命」
 
过去的痛苦回忆,也因此一瞬间全涌上心头:

犹记得国、高中时期,因为功课差,常常让自己与家人,在亲戚的聚会中抬不起头,或者常常必须面对那些刺耳的评论,例如:「你学校在哪裡?我没有听过」、「你这样⋯⋯未来很难考大学吧!」、「你大学一定要『考回来』,最慢也要靠研究所,把学历『洗好』才行!」⋯⋯

事隔多年,在这次的聚会裡,「海外游荡的我」与「正在转换职涯」的表弟 Kevin,再一次成为了众矢之的。

我的亲戚们总喜欢一个接著一个的「关心」询问晚辈近况,然后再「给予评论」,例如:「你现在在做甚么工作?」听完后再回应「这样好吗?」、「会不会不稳定?」、「那福利呢?」;又或者问:「你有没有女朋友?」如果有,就会问:「那何时结婚、生小孩、年纪都一大把了不结婚很奇怪吧?」等等;没有的话更惨,可能除了被当场「假关心真责难/嘲笑」之外,可能还要被安排八竿子打不著关系的「淮相亲」⋯⋯

不意外地,当我告诉亲戚们,自己现在到中国大陆工作了,紧接著就是那些「为什么会一直换国家?」「这样不稳定吧?」

而表弟 Kevin 由于正处于职涯的转换阶段──辞掉了上份工作,现在正面临想转换到不同领域的颠簸碰撞期。因此,他面临了亲戚更为无情的批判:「你就是因为没有生活压力,所以才会一直换工作」、「你这样不稳定的履历,如果我是主管也不会用你」、「你乾脆去考公家机关,找份铁饭碗工作」、「养活自己比较实际,我们以前找工作的时候,哪有什么喜不喜欢」⋯⋯

嘴上很开放、内心却很难接受真正的「新想法」
 
在这样的饭局中,我常常想起台湾年轻人──包含我自己──面对的残酷现实:这一代的家长、长辈,虽然嘴巴上常常挂著自己「思想开放」,说著自己鼓励小孩多做不同的尝试、年轻人就该勇敢到海外工作⋯⋯等等,但根据我和同侪们的实际经验,却发现这些,大多只是停留在「对外嘴巴上说说」而已。

多数的长辈(不论是亲友、或职场上)其实内心深处并不接受、也不认同「找寻自我」这样的概念。例如:在大学时期决定「休学去壮游」(Gap Year);工作一两年之后,辞职转换跑道;或者在公司中看不到前景,而决定思考创业或转为自由业工作者⋯⋯等,都可能面对排山倒海的压力与抨击。

在台湾的就业市场裡亦同:人资部门总是会盯著履历裡「没有衔接上」的那段时间,追问著「为什么这裡是空白?」或者「你非本科,为何转换到不一样的专业或岗位?」

彷彿这个世界,完全不容许尝试与改变——所有的年轻人都必须在学业完成之后,「立刻」进入就业市场,忠诚又坚毅地在工作上打拼;过程中不该质疑究竟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志趣」、「性向」;更遑论「转换跑道」或放下既有工作,尝试「海外闯荡」。

而当我试图想要解释:「我认为在 30 岁前,多尝试不同的领域未必是坏事,自己所学,也未必与后来所做的工作一样⋯⋯」时,当然立刻就遭到长辈们的「围剿」回应:「当 30 年前,我们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早就已经成家,要养父母还要养小孩」;「你们现在年轻人,就是喜欢去当甚么『斜槓青年』(Slashie)到处兼差,或者这个工作做一下就不做了!」;「你啊!应该在公家机关稳定工作,别想太多」⋯⋯等等。

为什么「长辈们」总是这么难沟通?
 
我终于渐渐发现,与长辈们沟通的困难,并不会因为年纪变大或脱离学生身分而有所改善,只是议题转换到下一个阶段,但鸿沟依旧。

在亲戚们「依旧犀利」的言词交锋下,我更不停地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世代之间时常无法有意义地进行讨论?

最后,我归纳出了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一、传统「上对下」的亲子、长幼从属关系
 
首先,是华人传统裡的亲子、长幼之间,多属于「上对下」的从属关系:子女之于父母,传统上就是「附属」、「受照护」的角色。因此父母、长辈的「期待」与「意见」,在「孝顺」这个传统道德下,多从小时就对孩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是故,即使孩子成年后,在彼此讨论问题时,长辈也多习惯用「命令」的方式沟通。

我自己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长大,因此当我到美国,看到当地朋友与其家人互动时,一度「大感震惊」:我在美国常见到的,是家长把小孩当作「个体」而非「附属品」,因此在谈论问题时,儘管孩子可能还未成年,双方仍会以对等的方式,充分表达意见并辩论──长辈的意见多以「建议」出发,但清楚告知小孩选项背后的「权利与义务」及必须承担的「责任」,最后给予选择权。

而这点在台湾显然很难:父母亲很容易在情绪激动时,出现「我是你父亲」、「这是我家,你必须听我的」等言论;而子女也很可能带著「小孩欠父母的养育之恩」、「我有今天都是父母的牺牲」等情结,无形中因为家庭内的情绪勒索,造成父母给的「意见」几乎都是「强制」性质,彼此自然难有讨论空间。

二、用「世代集体信仰价值」,进行比较的心理
 
其次是「亲戚间的眼光」:许多亲戚朋友间、乃至「三姑六婆」式的言语与「讨论」、「评判」,即使言者可能无心,也很容易刺伤长辈们不轻易对外显露的,嗯,「玻璃心」。

诸如:「你看人家 XXX 的孩子,现在在唸剑桥博士」;「我家那个乖女儿啊,现在在全球 XX 大的企业上班」;「那个谁谁谁的儿子,才 20 几岁月入快 50 万呢」⋯⋯等,凡涉及上一个世代,普遍信仰的集体价值(如高收入、高头衔、名校学历等),长辈们基于人性,很难不兴起「比较」的心理。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比别人『成功』、『有成就』」等,都是为人父母者常见、也无可厚非的价值观。但如今的问题是:『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只有那一套既定的、上一代信仰的标淮吗?

在多元价值、产业典范更是瞬息万变的时代,长辈们普遍还是习惯用「自己信仰」的价值,比较新一代的「成就高低」,便往往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年轻世代的庞大压力。

我认为更严重的是,有许多父母甚至会把「儿女的成长与成就」,视为对「(父母)自身价值」的评断依据──因此不少父母会在儿女做出「不符期待」的选择时,认为自己的「教育失败」,或归咎于自身能力、条件不足。这样的心态,不只会造成整个家庭的「低气压」,徒增亲子之间的心结,更常常让子女对于追求「非父母期待的选项」时,容易感到庞大的罪恶感。

而这样的现象究其本质,依旧回到了前一段所说,儿女是「父母的附属品」而非「对等自主的个体」之观念所致。

三、对于「稳定」两字,截然不同的诠释
 
最后,是随著时代的转变,如今在个人的「生涯发展」及产业的「就业结构」上,都有了重大的变化。

例如,我自己及身边多数朋友的父母都很难理解,为甚么这一代的年轻人,到了 27 、 28 岁时,不能像上一个世代的他们,早早「成家(买房)立业养家餬口」;此外,工业化时代的就业模式,如今也产生了重大变化,例如:过去进入一家公司,忠诚地工作 30 年,退休时公司往往会支付一大笔退休金「照顾」员工──但如今,大企业也可能动辄成为「明日黄花」,付不出高额的退休金或需要资遣员工;员工更未必会死守著同一间公司,也很容易在不同岗位上转换,甚至必须转换产业跑道⋯⋯这些,都是过去在台湾「经济起飞、成长期」相对少见的。

也因此,当上一代的长辈未能及时瞭解现在年轻人所处的就业环境、薪资结构及房价、物价水平时,自然就会有想不透的代沟──「稳定」一点、「忠诚」一点难道不好吗?不是不好,是在今日的时局,「稳定」也可能代表著随时被取代;「忠诚」则可能变成「接受所有合理、不合理」的条件与现状。

致同样「不符长辈期待」的你:这条路难免痛苦孤单,但选了就勇于承担
 
我想,我也正是那工作、职涯模式完全「不符长辈期待」的一份子:我没有投入公家机关工作;我多年来在不同国家工作;也转换过不同领域⋯⋯这些,在多数时间,常常被长辈们认为是「任性」、「不切实际」的选择。

而我给自己订了目标:在 30 岁之前,尽量尝试不同领域的海外工作,探索自己最有兴趣、也最能发挥所长的领域,并且尽量学习、累积自身的实力──目前儘管我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著信心,但一切还在进行中,所以我也很难断定,究竟哪一边更有道理。

只是,我想告诉我的表弟 KEVIN ,及做下了「与长辈价值不同」的选择、希望「多方尝试」的年轻朋友们,一些自己的真心话:

我喜欢先尽量弄清楚每个选择的「成本」与「代价」,然后做出选择,并在做出选择后勇敢承担──这包含了职涯上的混乱,长辈们无情的批评,当然还有社会严厉的眼光。

要知道:不论父母、长辈或这个社会,其实完全没有义务去瞭解或认识你的选择与坚持。责怪、批判他们,除了增加彼此的鸿沟之外,其实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也因此,这些过程将可能会无比痛苦与孤单──但如果选了,就必须勇敢面对、承担这一切。

而我也并非主张「年轻人可以咨意妄为」地不顾一切、高兴就好。只是我认为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自己大学科系所学,与未来的就业选择、乃至后来的职涯发展,都未必会完全一致或者没有变动的可能性。探索,确实是一个「看似任性、实则必要」的过程,但勇于承担选择的后果,与坚强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也是目前你我必须承受的。

没有活出符合一个亲戚长辈们期待的人生,是我的选择。即便过程痛苦又颠簸,我也只能告诉自己,及一同走在这条路上的你,彼此加油,愿我们都能坚持下去!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