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加坡的 oBike,来台北不过几个月,就因为佔用机车停用格,引起怨声载道。oBike 这个外来者,带着世界最新潮的共享单车概念来台,却注定要因为高傲的态度,捲舖盖走人。
共享单车自从在中国发迹以后,现在已经前进世界各地──以小黄车 ofo 跟摩拜单车为首的各大共享单车,都已经在欧美插旗驻点。而这波创投资金涌向共享单车的情况,却也造成许多的都市问题,在中国许多单车被破坏、私佔不说,更有很多因为随意停放,造成的交通问题,甚至有学童因为骑乘共享单车造成的车祸事故。
台湾目前也有来自新加坡的 oBike,来台北不过几个月,就因为佔用机车停用格,引起怨声载道。oBike 这个外来者,带着世界最新潮的共享单车概念来台,却注定要因为高傲的态度,捲舖盖走人。原因无他,oBike 从根本上不瞭解台湾的环境,造成许多的错误决策。
走在台北街头,可以看到许多 oBike,但座椅大多蒙上灰尘,代表根本没有人骑乘。目前在中国的共享单车,仍未进入获利期,oBike 在台湾也很难达成营业目标,更可能最后被台湾人愤怒的扫地出门。
不了解台北的大众运输条件,一味模彷「中国模式」
为什么这当地也有来自中国的 ofo 跟摩拜单车,加上 oBike 总共三大集团,却无法在地方激起火花。
为什么这种模式的共享单车在台湾搞不起来?我们不妨回过头看看 oBike 的老家新加坡,共享单车的基础是是来自「需求」,有人骑,才有一回事。而新加坡这块小地方,地狭人稠,大众交通极为发达,加上单车道不足,一般人根本不会需要再来个共享单车,导致许多共享单车都被閒置,徒佔位子而已。
oBike 在老家新加坡都没有实现获利,来台湾就更难了。与新加坡相同,台北市相较于目前共享单车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中国城市,基本的比较点──面积,就差很多。
台北仅 271 平方公里,相较于北京的 16,411 平方公里、上海的 6,340 平方公里,台北连 20 分之 1 都不到。就连一线城市中最小的深圳,台北都仅有其 7 分之 1 的面积。
台北已经发展相当成熟的大众运输工具,绵密的捷运与公车路网以及维护完善的微笑单车,让出行这件事情不需要共享单车来补足所谓的「最后一哩路」,这让共享单车在台湾就像个鸡肋一样,有跟没有差不了多少,更多的是尝鲜体验而已。
绑定信用卡,直接排除主要客层
其次,在台湾的 oBike 支付需要绑定信用卡,才能够线上支付。这就是为什么 oBike 很难再上一层楼。
会使用共享单车的族群,一大部分是没有驾照的国高中生,这些学生根本没有信用卡,更不要说许多 20 几岁的年轻人也没有信用卡,oBike 的形式,直接排除这些主要客户,让自己变成想骑也骑不到的城市装饰品。
在那些中国城市中,共享单车能发展得这么火热,根本的原因就是跟已经深入民间的支付宝、微信绑定。连一个国小生,只要扫码,就能跟自己的支付宝连结,马上骑乘、扣款付费。
新加坡来的 oBike 却要求台湾学生,去找父母要一张信用卡,绑定后再骑,这么费事,怎么不直接拿悠游卡刷微笑单车?或者乾脆骑自己家裡的脚踏车还比较省事。没有带来真正的便利,是 oBike 的致命伤。
在台湾各城市,行动支付虽然没有像北上广这些城市一样普及,但台北有自己的付费生态──人手一张的「悠游卡」、「一卡通」。
特别在台北,学生证是悠游卡、信用卡是悠游卡,连员工证都是悠游卡。oBike 没有想到跟悠游卡公司合作,做在地化的服务,只是模彷原始的共享单车模式,用网路跟蓝芽开锁、线上付款,实在看不见对台湾这块市场的用心。
在机车、自行车发达的国度,谁还要骑品质不好的单车?
最后,oBike 忽视台湾的实际情况,就是全台机车超过 1,300 万辆,每两个人就有一个人拥有机车,且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台以上的机车。
机车是台湾人重要的代步工具,而一个已经用机车代步的人,会把机车停在某地再去骑共享单车吗?思考怎样将共享单车与台湾既有的交通模式结合,才能为台湾人带来便利。
台湾跟共享单车的原生地,在交通结构上有根本的不同,oBike 在进入台湾市场前,明显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
再者,台湾同时是自行车大国,有捷安特(GIANT)、美利达(Merida)等大厂,单车环岛或者跨县市骑行可说是许多台湾青年的体验。骑单车在台湾不只是一种「交通行为」,更是一种「休閒行为」。
假日跟亲朋好友在政府规划完善的自行车道骑行,那才是台湾人对单车的想像,家裡就有高品质单车的台湾人,为什么要特别用信用卡去骑一辆粗製滥造的脚踏车?
儘管有人会因为一开始的尝鲜心理,注册骑乘体验远远不如微笑单车的 oBike,但只要骑过一次,就不会想再上路第二次,可见品质问题也是 oBike 的一大挑战。
oBike 继续大量投放种种「让台湾人不去骑共享单车的理由」、生产更多没有用处的「路障」,只会引来台湾人反感,引发所谓「都市福寿螺」的骂声。oBike 在入台初期,就被台湾人批评为「害虫」,却没有用柔软的公关身段面对、处理问题,实在可惜。
民意推动政策,令人民反感的 oBike 难在地方生存
oBike 自从在东部试点,就引起当地乡民严重反感,佔用机车格是台湾人最不能忍受的一件事。无用的脚踏车大量停放在机车格上,会直接影响机车骑士的权益──这是显而易见,且十分有感的。新北市已经针对违停的 oBike 启动大执法,拖吊数千台,这样「你放我拖」的情况,只会让 oBike 的形象更差。
oBike 的官方回覆,也常常引起台湾人愤怒。在使用繁体中文的台湾,oBike 竟然用简体中文作为官方回覆,摆明没有尊重台湾人。对于违规停放的管制,也只有所谓的信用积分,扣光不能再骑。
形象问题是 oBike 目前最大的危机,一个令人反感的企业,很难在地方生存。共享单车的最初宗旨是带来出行的便利,但是目前真实的情况,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成为出行的障碍。
以消费者为依归,才是长远的经营之道
oBike 想要在台湾立足、长远发展,首先要解决违规停放问题,而这不是「违规扣点」就能解决的。oBike 必须要像微笑单车一样,组织团队,深入各区定点巡迴,自行回收违规停放的单车,摆放到正确的地点。
在初期,这个举动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但却十分必要。毕竟,当品牌形象已经差到无法挽救时,随之而来的就是集体抵制。
关于这点,甚至可以借用使用者的力量,比如协助将违停的车辆骑到正确停放点的使用者,可以得到现金反馈的奖励,形成一个生态,让帮忙把单车停好的人有利可图,变成一个推动自愿摆好的动机。
接着,就是单车的质量问题。除非 oBike 也可以达到微笑单车的水准,让人在使用时不会打不开锁、用到骑不了的次残品,并像微笑单车一样,定期回收损毁单车维修,而不是只管继续投放单车,让一堆损毁、不良于行的车在那边佔位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地化──与悠游卡公司合作。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推动悠游卡的线上支付化,一方面也能扩大共享单车的使用者范围。
oBike 不能只是单纯的複製中国模式,目前在中国各大城市,共享单车已经造成许多乱象,甚至有两家共享单车倒闭,如果 oBike 不想出创新的解决方法,恐怕只会步入其后尘。深入了解在地需求,以当地消费者为依归,才是永续发展之道。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