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要员工不停互相攻击,他们认为这样才会找到组织的漏洞;谷歌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让员工以公司为家,乍看好像谷歌是善良的,其实两者没差别。

可能真的太爱吃,我到谷歌去参观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员工餐厅。它有三十个餐厅,各有特色,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价目表,员工随便吃都免费,还可以带家人来吃,也免费。还有所谓的谷歌零食间,可不是只是台贩售机,简直就像个7-11。糖果,饼干,各式饮料,优格,水果,应有尽有。
但谷歌对外人很小气,我们记者全没得吃,只有看的分。所以我只能说,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在谷歌园区里,还有排球场,健身房,干洗店服务,甚至有专人可以帮忙安排开生日宴会的各项细节。这些给员工的福利,到后来几乎已成为美国科技公司的常态,尤其是给员工免费吃喝,几乎是家家必备。我到一家只有三十多人的startup 参观,连啤酒、葡萄酒都随你喝,我问老板,你不怕员工上班喝得醉醺醺的吗?老板笑呵呵地说,是发生过啊!我能说什么,老板自己也只有二十七岁,搞不好员工就是跟他一起喝醉的。现在大麻在美国迅速合法当中,将来有公司提供大麻给员工我都不会太意外。
不用讲,我当时当然很羡慕,做了个新闻,很技巧地跟我的老板表达,人家在美国进步的公司都是这么搞的。
然后,就出了个他妈的亚马逊。
亚马逊在2005年七月登上了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业者宝座,大家正啧啧称奇中,一个月后,《纽约时报》在访问过一百多个亚马逊前任及现职员工之后,发表了一篇五千多字的长文,描绘了一个白领工作者的地狱,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场景:
一、 亚马逊前员工:几乎每个同事,我都曾经看过他们在自己的办公桌哭泣。
二、 每周工作八十到八十五个小时,在重大节日比如感恩节这种等同于美国人全家团聚过年的日子,也常要参与马拉松视讯会议。
三、 鼓励员工互相告发,甚至有一个专线电话教新进员工如何在秘密的情形下举报不同组的同事。鼓励组织内斗争的结果,每个员工都发展出自保及攻击的策略。比如去开会之前,会先把自己的报表有可能被攻击的地方,要先做好反驳数据表。知道这个产品没做起来,铁定被K,会先跟同事串连起来,找一个组内的替罪羔羊来担。
四、 父亲生病时,为了照顾父亲,将加班时数降低,马上被斗争。
五、 新生小孩时,为了照顾孩子,将加班时数降低,马上被斗争。
六、 得癌症时,为了养病,将加班时数降低,马上被斗争。
七、2011年在宾州的仓库,在摄氏三十八度的高温之下,宁可让救护车在门口等着将昏倒的员工送医,也不愿停止作业。
这中间让我觉得最恐怖的是要员工互相斗争的部分。
亚马逊要员工不停地互相攻击,因为他们认为唯有如此才会找到组织的漏洞,减低误判情势的可能性,他们又信仰所谓的「有目的的达尔文主义」,要不停地斗争,将不适者不停地淘汰,留下的才是最好的人才。如何辨识不适者呢?用大数据来分析。
我举个例子:以前你可以说,经理说你上太多次厕所,是经理的个人印象,不公平。现在经理会说:「你看这是你的电脑log in 纪录,你在星期五时log out了五次。你在星期三晚上九点到十点,虽然在家log in 工作,但你一个字都没打。」也就是说像亚马逊这种血汗企业,会较亚洲的血汗工厂更胜出,因为有科学做根据, 因为他们的科技更进步。
至于亚马逊高工时的部分, 是亚洲企业普遍有的现象, 但即使是在我们电视新闻, 这个著名的高工时产业, 每周八十到八十五个小时还是很夸张。其他像父亲生病无法加班也要被斗的企业,我相信在儒家影响很深的国内、日本跟南韩,是很难生存的。
在《纽时》发表了这篇文章之后,在网路上引起热烈讨论,两天时间内,有四万多条读者反馈,创下《纽时》的记录。美国人如此激动,是因为很怕亚马逊的成功,会让亚马逊这一套「有目的的达尔文主义」成为其他科技公司的圣经,亚马逊用大数据来检视白领劳工工作效率的这套软体,将成为每个老板必备的工具。
乍看之下,好像谷歌这种科技公司是善良的,亚马逊是邪恶的。但你如果真的仔细去看美国这些大企业,其实差别没有想像中大。
谷歌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正是因为他们要让员工以公司为家,剪头发、美容、蹓狗,全都在公司进行,省下员工跑来跑去的时间,让你更集中精力时间在你的工作上,你看到谷歌员工躺在草坪上晒太阳,脑子里可能转得飞快,在想在那无人车里怎么躺着开最舒服。谷歌另一个最让员工评价很高的,就是同事品质都很高,你没有跟猪当队友的困扰,但这一群从小就是人生胜利组的精英聚在一起,再加上美国文化从小训练「领导能力」,个个都想当领导,他们之间不斗争才怪!此外,这些科技公司的褔利,有时真教人啼笑皆非,比如苹果电脑推出的,为女性员工提供「冻卵子」经费的福利算福利吗?你把你的员工操到无法在正常年纪生孩子,搞到要去冻卵,而且照亚马逊那套斗争模式,你若不去冻卵,想在正常时间生孩子,还可能成为被进一步斗争的材料。
基本上,现在想要在美国科技界胜出,没别的选择,你就是要为工作而活,醒来还躺在床上时就开始想你的project,刷牙想你的project,喝咖啡想你的project,上厕所想你的project,上微博等社群网站社交也一定是为你的project,所有的事都是为了你的project,十%美国人承认,他们在做爱时查过简讯。
谷歌跟亚马逊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相信胡萝卜多一些,一个相信鞭子多一些,但两个企业基本上都是要员工这匹马,心无旁骛地跑到终点,帮老板嬴得奖盃,马会获得一辈子吃不完的胡萝卜,住在像皇宫一样的马棚里,老板每天跟马洗脑:「马儿啊,你要为赛跑而活,这是你身为一匹马存在的原因。」为工作而活的这种思维,我在美国很容易看到,但在欧洲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2008年一个好莱坞电影公司邀请了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记者到墨西哥做一个星期的马拉松记者会,共有九部电影一起做宣传,也就是九个剧组,整个行程安排非常複杂。我们访问的电影明星又一个比一个大牌,比如茱莉亚.萝伯兹,比如安洁莉娜.裘莉,美国电影公司的宣传人员每天绷得紧紧的,就是要确定明星们、记者们都能照表操课。
当时正逢世界盃足球赛决赛期间,大家都想看球,美国的工作人员特地在记者们等采访的大厅把电视打开,让记者们在空档时可以看看球,但记者会时间到,工作人员去关电视时,差点造成暴动,因为很多欧洲记者群起抗议,认为电影公司应该将记者会延期,让大家把球看完。美国工作人员坚持不肯,双方僵持了十多分钟,最后记者会还是如期举行,但双方闹得很不愉快。我后来跟一位比利时记者聊起,她自己不是足球迷,但她觉得电影公司很不对,世界盃足球对欧洲人何等重要,这个宣传活动本来就不该选在这个时候进行,很多欧洲记者已经必须要中断他们的夏日长假,离开家人来参加这个活动,现在连球都不给看,真是太不人道了。
这就是生活要在工作前面的态度,落差大吧?身为劳工,我当然希望欧洲这套会嬴,但很明显的,不是。
为工作而活,本来就是美国非常核心的主流思考,现在在美国硅谷发扬光大。他们找来一群为赛马而活的精英马,用最好的科技找到让马跑得最有效率的方式,甚至为精英马组成可以让他们彼此督促的马团队。我个人觉得,这是美国有竞争力的很重要原因。至于是谷歌的胡萝卜策略还是亚马逊的鞭子策略哪个效果更好?这很难讲,这就好像在问:「心情好的马跟害怕的马,是哪个会跑得快呢?」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