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求职面试时,很常被问到某些标准题目。如兴趣是什么?优缺点为何?你最有成就的工作为何?你未来如何规划?虽然看来老套,但面试官之所以提这些问题,其实大有深意!

要在短短的面试中了解一个人的个性并不容易,若直接问求职者的个性如何,得到的答案大多都不是真实,而面试当场的表现,也常会与平时不同。
那面试官该要如何知道这位求职者的个性呢?往往就靠这些看似老掉牙的面试经典题了。
对于这些问题,如果面试主管都只是当作例行公事,问完了事,并未深入去了解问题背后的涵义,若是如此,那又何必要问这些问题呢?同样的,若求职者只按照表面上的意思回答,恐怕也小觑了这些题目。
有经验的面试官,能够从这些标准问题的回答中,发现背后隐藏的意义,才能真正是看出求职者真实的性格。以下就针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来做说明:
一、你的优点及缺点是什么?
面试官问这个问题的重点不在认识优点,而了解缺点。虽然几乎每位求职者都会先准备好答案,但只要问得稍微深入些,就很少有人能够继续依照原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尤其在回答自己的缺点时,求职者几乎都会需要经过思考才会回答。
性格上的优缺点,往往是一体两面的。面试官可将优缺点两者互相对照,就可看出答案的真实性,例如,若求职者说自己的优点是正直不阿且幽默风趣,可能就有矛盾之处,值得再深入提问。
此外,要特别注意,每个人对名词的定义或想法可能不太相同。譬如求职者提到自己「积极进取」,他所说的「积极进取」和你想的并不一样。最好请求职者进一步举例说明曾「积极进取」的事迹,才能了解他所说的真正意涵,并了解这些优缺点在程度上的差异
二、你平时的兴趣是什么?
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想要了解求职者喜欢些什么,而是要了解求职者做事能否持久深入。
若简单的只从这些兴趣的性质上来分类,大概可分静态的或是动态的、是可以独自进行、还是需要团体活动,我们可借此来对他的个性有个初步的了解。
要确定求职者的兴趣或嗜好不是参考范本编出来的,或只是随口说说的,就要对他的兴趣做更深入的了解。对于他的兴趣,他投入了多少、有多深入、了解多少、多常进行。不过,面试主管本身也要具有一定程度,才有办法深入去问。如果对方说他喜欢编曲,而面试官不懂乐理,还真不知道该怎么问下去。
如果说喜欢读书,可以继续问:最近读了哪几本书?有没有哪一本值得推荐?如果他只是随便说说,就很可能讲不出书名来,或者说不出这本书在阐述些什么。如果说是喜欢看杂志,这也没有关系,可以继续问喜欢看哪本杂志呢?专业杂志?还是八卦杂志?
如果他喜欢听音乐,可以问他喜欢听哪类的音乐,这类音乐的特色是什么?有那些代表人物与作品?如果说不出来,那么听音乐就不能算兴趣,只是他打发时间的活动而已,也可能只是当成背景音乐,根本没注意在听。
自从网络兴起后,很多年轻人会说他的兴趣是上网,那么你要特别注意他是否将工作以外的时间都花在网上,也要了解他上网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是否属于宅男或宅女一族。这些隐生活者,偏向个人主义、喜好图片影像、资料搜集力强、独立生活、好享乐、喜欢自我表现并乐于分享。资讯与电子产业的年轻工程师属于宅男的比例相对偏高。他们不喜社交活动,活动力较差,喜欢独立作业。
喜欢运动的人,可以说明他具有良好的体能与行动力,不喜欢运动的人不会适合外勤的工作,尤其是业务。但从事劳动力大的工作者,平时的嗜好也有可能不会太剧烈。
兴趣是踏青、喜欢到户外走走,没有甚么特别目的,只是喜欢大自然。这样的人比较有活动力,不喜欢受约束。
一个人对待自己兴趣的态度,与对工作的态度其实是相同的。一个能力好的人,大致上,在其他方面也同样会表现良好,尤其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会表现得更好。
一个人如果连兴趣都没有,就表示不曾关注过什么事情,平时对事物不会投注心力,那么对于工作又怎么会投入呢?如果对自己的兴趣嗜好都只能粗浅的去尝试、表现不出什么成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么对于工作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兴趣的答案,还要注意,求职者做这些事情,代表他只是想要休息、打发一下时间而已?还是会认真的去做?
兴趣如果是喜欢看电视、上网浏览、看小说、看动漫……这些属于比较不花大脑的事情,只是想要放松、休息,可能在工作外的时间,比较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
如果求职者有明确的兴趣,就要进一步了解他对此兴趣维持的时间多久?能够维持长期兴趣的人,比较有恒心与毅力,也可看出能否持续投入工作。
三、你对未来的规划、对自己的期许,或是希望达到什么成就?
这个问题,是想了解求职者的「企图心」。
如果回答「想在目前的工作上稳定的发展」,表示求职者没有很大的企图心。你会发现他在过去的工作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也没有什么成长的空间,能把工作做好就满足了。这样的人,要不是能力到达了瓶颈,就是个性不积极,对于未来才会以稳定作为最重要的考量,不会想要晋升或是扩大专业领域。
若未来想「继续进修」,也不一定代表能展现出求职者的学习意愿强。一般人若想进修,很可能未来一两年内就会去实行,这代表没多久就会离职。所以除非要找的是临时人员,否则回答有进修计划的人,往往会在HR心中留下问号。
而一位有企图心的人,会提出未来想达到的职位或成就,会站在目前已有的基础上,合理的向上提升,不会好高骛远,定出遥不可及的目标。
这点与许多人的制式回答有很大的不同,许多人的标准答案常是:「希望进公司后能努力学习,并在最短时间内学会职务上应具备之各项技能;中期则希望能提升专业能力并朝管理阶层迈进;未来则期望自己成为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经理人。」
一个漂亮的规划,必须根基于目前已有的基础上,并搭配着合理的动机,如果自己没有个三两三,个性又不积极,过去也没做出个成绩出来,也不知道自己在追求着什么,那这个职涯规划可就只是个文抄公,一个没有意义的标准答案罢了,要不就是遇到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家,只会想像而没有动作。
同样的,太明确而详尽的人生规划,也可能是有问题的。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或每一个步骤都规划得有条不紊,甚至连自己过去,也都是照着这个规划一路走过来的。那么,这个规划要不是抄来的,他就可能是一位「说得一口好工作」的人。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样的人,都是口才一流、信心十足,讲得头头是道,做法合乎常理,感觉上就是一副能达成的样子。但实际执行起来,就会发现落差非常之大,说到底,他就只是一个说得到,却做不到的人。
有不少人未来的目标是「想创业」,尤其是刚出社会没多久的人。很可惜,他们大多是有目标却没有想法,自己都还没建立任何专业,就想当老板,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达成。如果你问他想创怎样的业,他如果说是想开个饮料摊、早餐店、租书店或加入连锁店的经营,这些进入障碍低又跟目前工作无关的创业,代表他不但没有企图心,也无心投入目前的工作。
四、你在工作上最有成就的事(最大贡献)以及最感挫折的事?
这个问题,真正想了解的,是求职者的实力与抗压性。成就未必说得越多越好,面试官应该观察求职者在陈述成就时,是否过度吹嘘、显露骄傲或目中无人之意;而陈述挫折时,能否自我检讨,还是都怨天尤人?能否提出改善作法、累积经验?藉此更了解求职者的个性。
若求职者讲不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或挫折,就代表他过去在工作上未曾负责过重要的事务,或未承担过责任,这样的人即使工作多年,也不容易累积到什么经验。
五、你希望未来主管的管理风格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问和前主管的相处情形。
求职者所期望主管的管理风格,就代表著他能力上所欠缺的部分,也就是他的缺点。可以将他期望主管的条件,反过来问,探察过去的主管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状况?就会看出求职者这方面的问题是什么。
例如,若回答「希望未来主管能够提供部属协助」,可反问是否过去的主管都未曾适时协助?会提出这一点的求职者,很可能有能力不足状况,要特别注意他过去的成就,是否都要在主管的带领或团队协助下才能完成?
如果他希望未来主管能够协助沟通协调,可询问是否过去与其他部门沟通有问题,而他的主管却未曾适时协助?这样的求职者也可能在沟通的能力上有问题,或是个性自我,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常与人发生冲突,才会需要主管的协助。
若回答「希望未来主管能够公平」,就该进一步询问过去的主管是否工作分配不均,故意偏袒某些人?可能他过去的主管真的是不公平,但他也可能是个斤斤计较、没办法用正面的态度去面对不公平现象的人。
若回答「希望未来主管只要给目标就好,不要管太多」就可多问过去的主管是怎么管理的?这样的求职者,他很可能是个能够自律的人,也很有能力,知道事情该如何进行,也有把握能够达成。有些不成熟的主管确实会紧迫盯人,工作才刚交办,马上就问你事情进展到哪里了,这样的主管不但让员工感到不受信任,甚至还会干扰到他的工作,所以希望主管不要过度的管理是合理的;他也可能是个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人,自制力不足、不会遵守主管交代的事情,让人随时都是提心吊胆、担心受怕的,主管只好时时刻刻要来提醒他,紧盯着他。要如何分辨求职者是属于哪一种?其实不困难,你只要去看看他过去的绩效如何,就可以知道了。
五、家庭状况
问这个问题,真正想看的,是求职者的工作动力。可对照求学时是否曾打工帮忙家计略知一二。一般而言,家庭太过富裕的小孩,比较容易因工作挫折就离职,因为这份工作对他们来说并没那么重要,也许父母给的零用钱就和薪水差不多,何必要那么辛苦?反过来说,经济较困难求职者,通常配合度较高、不容易离职。
不过,不同性质的工作,对求职者的经济状况也会有不同的考量:例如担任财务工作的人,如果家庭经济太差的话,反而比较令人担心;如果家境富裕的求职者想担任业务,未来每天勤跑客户,可能是不是为了拓展公司业绩,而是要建立自己的人脉。
六、你对我们公司有多少了解?
面试官这样问,倒未必期望求职者说出多深入的答案,这个问题主要,是测试求职者对工作的积极程度。现在网络发达,求职者事先查过相关资料一点也不难,如果求职者完全答不出来,这样的人恐怕会有工作积极度不足、做事不认真的问题。
面试主管要得到正确的资讯,做出正确的判断,就要去了解每个问题背后真正的意涵是什么。要详细的去了解求职者的言外之意、解读弦外之音,才能揭下求职者伪装的面具,找到你想要的人。
企业招聘中学会应对更多面试问题也是关键的要素@!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