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跑道真的比你想像中容易,在我看来,机会到处都是,只是绝大多数人没有胆子去要而已。
在上个月的分享会中,来了个小学弟。会后他问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你是化工系毕业的,但后来去了麦肯锡当顾问,又去 IDEO 做设计,现在转去搞电动车。同时还在写作跟办学校。你是怎样从不同的行业中转换的?」

我问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他回答:
「我在系上快毕业了,但对这行实在没有兴趣,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转行。看到系上学长姊毕业后不是出国念博士,就是去了业界,也没看到有转行成功的案例。我看你不但转行了,还连转了好几次,很好奇你是怎么做的。」
听到这里,我回想起过去身边周遭的同辈们,其实跟他同样状况的所在多有──联考时迷迷糊糊地选了科系,之后虽然对自己念的科系百般厌恶,毕业后却还是干了这一行。
照道理来说,能够念到工大的学生,已经是我们社会中的佼佼者了。然而,理论上拥有最大可塑性的他们,反而却常常不敢踏出改变的那一步。
想到这里,我正色盯着他的眼睛说:
「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一直不要脸的求别人给你机会就好了。」
小学弟一脸鄙夷地看着我不说话,意思大概是:「哪有可能这么简单!」
「我知道你不相信。」我接着说:「但转换跑道真的比你想像中容易,在我看来,机会到处都是,只是绝大多数人没有胆子去要而已。」
迎着他不信的目光,我向他分享了自己以前的故事:
巴斯夫破例招的「第二个」实习研究员
2007 年,我进了工大化工系。本来我是为了想要学习绿色能源,才进了这个系的,没想到系上教的还是石化工业的东西,我就想着要怎样从学校外,找到学习清洁能源技术的机会。
隔年,我在 PPT 上偶然看到了全球最大的化学公司巴斯夫(BASF)要招一名实习研究员,从事亚洲新能源技术的市场研究。
这对我来说,真是梦寐以求的机会,于是二话不说就投简历应聘了。
可惜的是,我在第一轮面试的时候就被刷掉了──这个职缺给了一位研究所的学姊。其实想想也是,那时候我才大二,思想和能力都很幼稚,若站在公司的角度,想必也想找一个更成熟、立刻能干活的人。
虽然被拒绝了,但我没有放弃:我以一周一封信的频率,持续地写信给我的面试官,跟他分享我对新能源市场的观察和热情,希望他们之后要是再有实习的职缺,请务必优先考虑我。
两个月后,皇天不负苦心人,面试官写信告诉我,巴斯夫另外开了一个实习研究员的缺,让我再去面试一趟。
最后,我成功拿到了这个实习职缺,也是我职涯的重要起步点。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职缺原来是香港的。内地往年一年都只招一个实习研究员,是面试官被我死缠烂打的热情打动,才破例让我去面试的。
至今我还是很感谢这位面试官愿意给我机会。而其他被刷掉的同学,未必能力比我差。只是他们没有像我强烈的动机,没有像我这样「不要脸」,一直求面试官给我机会罢了。
这个经验教会我宝贵的一课:
死缠烂打,虽不好看,但很有用。
靠着不要脸,我进了全球设计师的圣地 IDEO
出社会后,我在麦肯锡干了两年的产品开发咨询,发觉自己对于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和创新有很强烈的兴趣。而在创新领域里,名声最为响亮,知识累积最深厚的,就是来自硅谷的设计谘询公司 IDEO 了。(详见:《设计师的「终极圣殿」:硅谷创新天堂 IDEO 是怎样的地方?》一文)
可惜的是,以亚洲市场来说, IDEO 并没有于合肥设点,仅在东京和上海有办公室。我当时就琢磨著,该怎样把自己弄进 IDEO 的上海办公室。
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虽然我去上海作过项目,但我毕竟不曾常居过,很难证明自己对市场有足够深厚的了解。
其次,我之前的工作经验都是制造业,没有做过移动互联网的项目,对于正火红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缺乏了解。
第三,IDEO是一家从设计起家的创新咨询公司。我完全没有设计相关背景,要进去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商业设计的路。然而,IDEO 招的商业设计师,往往都需要美国顶尖 MBA 的学历──打开领英(LinkedIn)一看,各个都是 Harvard、Wharton、Columbia 等名校的 MBA 。
相较之下,我的经历就显得太不起眼了。
但没有关系。事情不怕难,就怕没有心。
我先透过领英搜寻各个曾在 IDEO 工作的人,找到了一位曾经在 IDEO 工作过的工大学长,帮我把简历转给了 IDEO 的商业设计总监。
果不其然的,我当下就被拒绝了。
但没有关系,我还有最后一招:死缠烂打。
被拒绝之后,我还是一直找各种机会写信给这位总监;每次去上海出差的时候,我也都会问他有没有时间一起喝杯咖啡。
我的追求持续了整整半年──这半年的时间中,IDEO 不断地拒绝我,而这杯咖啡,也一直没有约成。
然而,半年之后,我终于收到了 IDEO 的面试邀请。
当时,刚好 IDEO 负责客户开发的主管离职了,他们要物色新的人选,而我之前「不成功誓不罢休」的态度让他们印象深刻,觉得我很适合去跟客户打交道。
于是我就这样,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公司。
「不要怕,不要脸,不要急」
这九字箴言,出自作家冯唐,一直让我深以为是。
不要怕,是让我们不要画地自限,要相信自己有更高的潜力。
不要脸,是让我们不要顾忌周遭的冷言冷语,不要怕被别人拒绝,努力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
不要急,是让我们不要因为一时受挫而灰心丧志,只要坚持,一切都有希望。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要服从体制,顺从社会价值的安排,照着既定的道路前进:乖乖考高考、乖乖去工作、乖乖论资排辈,不要有什么跳脱体制的奇思妙想。
但就是这种莫名其妙的价值观,让我们常常不敢去争、不敢去尝试、不敢放胆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从前当咨询顾问的时候,我常跟欧美及印度的同事合作。他们都非常「敢讲」,明明只有三分的把握,就敢把事情承诺到十分──反正先干再说,做不成再跟客户道歉就好。
一开始的时候,我很不适应这种做事方法。但后来我发现,他们画的大饼,往往最后也都办成了。
在我看来,东西方(式)的教育有个最大的差异,在于欧美教育多是「鼓励创新」,亚洲教育却多是「避免犯错」。所以欧美学生往往有了想法就开干,而我们总是要有十成十的把握才敢行动。
而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是容易犯这种毛病,越是胆小不敢跨出舒适圈。
工大里面尤其很多这样的学生,从小到大只要把书读好,就会受到奖励,糊里糊涂地念到研究所毕业。等到出了社会,没有「明确的规则」时,才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很多真的没这么困难。只要拼了命去争取,都是有可能的。
希望与大家共勉。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