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上课,有位学生说自己向来爱恨分明,如果喜欢一个人,会对这个人百般好;如果哪天对方出现道德瑕疵,会从此不理这个人,让他下地狱,永不超生。当然,这是夸张的用语,不过会说到如此夸张,也足以说明他的确爱恨分明。听了之后,我提醒对方:「你要不要确定一下,你是爱恨分明,还是职场霸凌?」

当场大家楞住了说:「老师你会不会言重了?」依照我上班多年,长期观察职场百态,一点都不言重,还说到点上了!有些自认为爱恨分明的人,不知不觉对别人进行霸凌,已经普遍到值得重视,因为他们的行为造成别人的伤害。
认定待人必须有好恶
经常有人说他爱恨分明,言语之间,似乎引以为傲。我不得不承认,这种人特别仗义,当好友有需要时,他们一定站出来,伸出援手,或一路站在身边相挺到底,经常令人感动莫名,心想自己的手足都未必这么肝胆相照。这些人还有个特色,活泼外向﹑幽默风趣,有他们在的场合,欢笑声不断,非常受欢迎,而他们也乐于成为焦点。在职场,他们经常扮演领导角色,人脉也广阔。
我有个朋友属于这类型,有一次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我对别人从来不具任何好恶?我回答的确如此,而且事情过了就忘了。她不以为然,带着些许不屑的表情说:「难怪你对别人都没什么意见……」言下之意,她坚信对人必须有好恶,而分明才是正确的态度。不过问题来了,谁有权利来判断谁好谁坏?就是她自己!
作为朋友或同事,固然乐于接受他们的照顾与协助,可是你有感受到内心隐隐的不安﹑一股说不上的压力吗?如果有,我必须说你已经在他们的「控制」中。这些人未必意识到自己在控制别人,然而当别人不听话时,他们会出现三部曲:
第一部曲:明显露出不高兴的神色
第二部曲:不理你
第三部曲:联合别人孤立你
这种情形,是不是很熟悉?其实从幼儿园时代,有人就有江湖,应该就遇见了。或是更早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父亲或母亲就是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所持的理由不外乎是「你做错了,我们要惩罚你」,或是「为了你好,我们要让你学到一个教训」,长此以往便固定成彼此的相处模式。
我们不觉得哪里不对,只是经常处于羞愧与自责当中,老是觉得这里做得不够好﹑那里还可以更好,极度不满意自己,不断挑剔自己,充满自卑。
从校园到职场,普遍存在
我中学读女校,经常看到这类剧码。班上总有些活跃份子,不见得功课好,却是不折不扣的地下女王,一副大姐大的派头,领着一群听她号令天下的闺密们。有一天不知为什么,突然有个人得罪这位大姊大,而大姐大就会一声令下:「我们都不要理她!」
完了,这个人瞬间变成空气。即使原来是好朋友也远离她,因为不想也被全班孤立,像她一样连个朋友都没有。没人跟你说话﹑没人跟你眼神接触﹑没人跟你上下学﹑没人跟你吃饭……这种不存在的感觉恐怖极了,有人因此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最终一辈子都困在这种相处模式里,无法挣脱。
长大到职场,还是继续演出。近日有个粉丝跟我私讯,说当她刚进公司时,有位同事很照顾她,还经常拔刀相助,要大家帮她快速进入状况,很快他们就成为莫逆之交,上班在一起,下班也在一起,无话不谈,比亲姐妹还亲密。可是最近这个同事突然不理她,紧张失措地来问我怎么办。她为此吃不下﹑睡不着,上班心神不宁,眼睛一直绕着这个同事转。
这个同事是怎么做的?跟别人都相处如常,唯有她,一概跳过,视而不见。她不断释出善意,都不见一丝改变。最后低声下气问对方,自己是不是做错什么,以便改善。对方回答:「我不想说,也不想化解。」她再问对方能不能回复以往的友谊,对方则说:「请你过自己的生活。」
部门主管注意到这个情形,把两个人的工作切开,各不相干。但是她仍然放不下这件事,依旧处于痛苦中,情绪照样被对方的一言一行给牵动。我问她,跟这个人继续做朋友有什么好处,她却回答这个人有多好,比如热心助人等,却没说到自己有什么好处。我再问跟对方做朋友有什么坏处,她倒说出三个关键:
1.这个同事习惯这么对待别人,她并不是办公室里第一个,而主管也知道。
2.这个同事情绪化,喜欢一个人就很喜欢,讨厌一个人就很讨厌。
3.这个同事坚持已见,只相信自己是对的,会忽略别人的意见。
不必怀疑,这就是职场霸凌
比尔.艾迪(Bill Eddy)是国际知名突协商专家,他在著作《别等到被欺负了才懂这些事》提到,高冲突人士有多种类型,但是一般人通常无法在第一时间就发现他们,就像这位私信我的受害者即是,她不认为是对方的人格特质有问题,却是一直追究自己哪里做错。
从比尔.艾迪的书里看来,她的这个同事应该属于「边缘型高冲突人士」,这种人的情绪往往有如云霄飞车般大幅起伏,前一分钟还友善亲暱,后一分钟就怒气冲冲的指责他人。他们会竭尽所能地操控别人,并且常将人分为两类,要不是大好人,就是大坏人,对待这两者的态度截然不同,比尔.艾迪说:
「有时根本不需要理由,原本的密友可能突然变成可恨的敌人。」
这就是爱恨分明!不要说职场,即使生活上,没有人有资格当判官判人生死。职场是来工作,同事是来共事,管好自己的情绪是基本责任。爱恨分明过度时,不过是渲染情绪,属于不负责任的行为,没什么好骄傲的,反而应该认清这是职场霸凌,运用的就是大家最讨厌的「情绪勒索」,需要改进才是。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