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51-6493417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能提升

三种理解的技巧,让你学习不费力

来源:合肥招聘网 时间:2021-03-30 作者:合肥招聘网 浏览量:

想要理解事物,必须将它们相互参照。这个道理适用于绘画风格,更适用于心理实验室以外的真实世界。我们往往将自己限缩在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寻觅事物的共通性而非差异。问题是,在现今这个社群媒体成为主要讯息来源的时代,这种态度对我们的理解是否会带来影响?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聚焦在讯息行为南辕北辙的两组人:科学迷与阴谋论团体。

20210330104233_03793.jpg

理解的技巧一:自我挑战!

当他们检视两组之间的差异究竟何在时,得到的结果是:这两组的社会动学(Social dynamics)比我们所设想的更为类似,无论科学迷或阴谋论者,他们的发言与分享的内容,都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观点为标准。但在研究人员将五万多条「揭露假讯息的贴文」(揭露常见但错误的讯息,并说明正确观点)发给不同微博 账号时,科学迷与阴谋论者,两种团体则出现不同的反应,只有科学迷社团对这些更正的报导有反应,阴谋论者则大多漠视这些报导。根据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说,这些科学迷至少还有自我质疑并修正的能力。


然而,当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时却发现,两组人之中,对修正报导有反应的,呈现的都是负面反应。由此看来,社群媒体显然令人深陷「组块思考」之中,就连原本应该了解「自我质疑」法则的科学迷,也不再以自我批判的态度进行反思。不只如此,他们还更强烈地受到自己所属群体的内容影响,愈加肯定自己的世界观。结果更正的报导效果适得其反,反而巩固他们的象牙塔,而不是开启他们的思想大门。


这种危险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在日益复杂、问题多样的世界,我们很容易丧失综观全局的能力,所以我们会寻觅类似的,而不是积极面对差异。然而,组块式学习与思考使我们容易犯错,难怪推特上散播的错误讯息,数量是正确讯息的上百倍。但问题不在媒体,而是我们在媒体中仍旧依照自己的偏好生活:渴求他人赞同自己的观点。


我们虽然夸耀自己活在文明、创新且多元的知识社会,但今日最具价值的企业,它们的经营模式的基础却恰好相反:安逸地待在自己的想法里,尽可能少质疑。


基本上,我们的世界处处都建立在这种「组块式思考」之上,因为这让人感觉良好当当建议我们购买之前买过的最类似书籍,但「购买过本书者讨厌的书」岂不更有意思?又或者,百度大神(偶尔)能根据这种法则运作:「这一点也不符合你搜寻的问题,但我们还是显示给你看」?可惜这么做是赚不到钱的。于是,一个不留神,我们就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把自己训练成偏执狭隘的人了。由于新媒体的缘故,最后我们会忘了如何分辨、测试自己的知识差异与界限,进而拓展我们的知识领域。


例如,我们认为网上什么都查得到,但实际上找到的,只是和我们最匹配的。但如果买一份报纸阅读,那么我花三欧元买到的,是在其他地方几乎永远读不到的讯息。我花这笔钱买到被网路演算法挡驾,根本到不了我这里的讯息。本书提到的故事和插曲,几乎都不是我在网路上看到,而是借由和他人谈话或阅读书籍、报章杂志得知的。这并不代表我拒绝使用网路,恰好相反,我经常一连好几个小时挂在网上研究(并搜集本书最后附上的参考资料),但好点子的核心往往来自线下的世界。


休息的力量

你是怎么帮植物浇水的?应该是规律地浇上少许水吧。假设室内植物一个月需要十公升的水,如果第一天你就将十公升的水全部倒进花盆里,效果便会适得其反。这么多水,土壤可能无法完全吸收,于是水会从盆子里流出来,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根部甚至会腐烂。然而,我们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学习:尽可能快速地灌进讯息(而且如同刚才所读到的,将类似的主题「捆」在一起)。这种作法在我们身上,效果就如同浸泡太多水的植物。


我们虽然不会发生根部腐烂的后果,但一大部分的讯息却满溢出来,根本无法吸收,而留下来的讯息我们也没有时间有条理地消化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能脱离资讯泛滥的苦海,忘掉这一切,我们反而会万分庆幸,怪不得考试过后许多人便「脑袋空空」,我们不仅甩掉知识,也甩掉恼人的学习压力。但这么一来,也就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了。


因此,学习时绝对需要休息,这在学界称为「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我们对间隔效应的理解已有相当的历史,这种观点最早在一百三十年前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提出,之后并由许多实验证实。 9 类似于我们为植物浇水:如果考试在一个月后举行,而你有十个小时的准备时间,那么以每星期学习两个半小时效果较佳,而不是在考试前一天一口气复习十个小时,因为神经细胞需要一些时间调适刺激。


在此提供各位一个好建议:每两次学习之后应该休息多久,要视什么时候考试而定。大体说来以一:五的比例为佳,也就是以从现在起到需要使用讯息时有多少时间为准,而休息时间的长短以总时间的10 至20%最理想。如果你希望十天后还能记住所学的内容,那么就该安排一、两天的休息时间。而如果想在一年后还能记住学习的内容,则休息时间加起来,最多可达两个月。


看来,休息似乎挺不错的。但休息也有助于我们运用所学,将所学转用到新的情境上吗?对此有人做过研究,研究人员为心理学系的女学生和少数男学生,提供气象学基础课程的速成班。由于云的型态与大气动力学鲜少是心理学的授课内容,因此是大多数受试者未曾学过的。其中一组学生要在上过课的隔天,利用网路课程将重要的气象学讯息再复习一遍,另一组则是在八天后才利用网路再次复习课程内容,而两组都是在三十五天后接受测验。结果八天后才复习的那一组,记住的课程内容较多(因为他们遵守前面提到的一:五法则)。此外,在将所学的资讯运用在之前尚未遇过的新问题上时(例如云的新型态),八天后才复习的一组的表现也较佳。由此看来,休息显然有助于我们将讯息整理成为概念。


解释间隔效应的理论五花八门12,而休息能带来这么好的效果,也许是因为这种刻意中断也改变了我们所处的环境。将讯息分配成几天吸收的人,很可能也在不同的情境下学习(有时在吃东西,有时阳光普照,有时在学习前听了一首歌,有时日落),而学习时的环境越多样,我们越能将所学应用在新的环境下,这种概化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理解的技巧二:避免休息的陷阱

要想将讯息转化为知识,首先必须先消化讯息,这一点和我们进食相同。比如我爱吃水果,希望我体内大量的「水果分子」能转化为「肌肉分子」,但想要实现这个愿望,首先必须经过消化的过程。如果我只是不停地吃着水果,总有一天我会把肚皮撑破。接收讯息的情况也非常类似:一味吸收知识而不予以消化,最后我们也会「爆炸」。这种症状你想必也很熟悉,这是资讯社会典型的文明病。我们总是紧张忙碌,时间似乎飞快过去,我们很难维持专注力,无法分辨重要与不重要,大大小小的事都记不住。


既然这样,如果改为一小口一小口地学习,效果是否就好多了?毕竟我们现在没有时间专注探究事物,如果能随自己的喜好、时间与心情取用讯息,就像「知识随手包」一般,岂不美哉?这种学习法被称作是「小块学习」(learning nuggets)、「一口即食式学习」(bite sized learning)或「微学习」(microlearning),在企业界深受欢迎,但这些方法效果真的好吗?


为了以科学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认识下面即将介绍的实验。这项研究的目标在了解,受试者如何将思维模式建构为图像。研究人员给第一组受试者交替着观看种类不同的蝴蝶,第二组则采组块法。结果如同预期,第一组较能将新的蝴蝶图像正确分类。但如果在变换图片时插入休息时间,这种差异便消失,第一组的表现变得与第二组平分秋色。


休息也有分好坏,好的休息能打断组块式学习的单调乏味,因此在学习某个数学概念时,我们必须在这个组块中间休息,以创造时间上的差异性。这么一来,经过休息之后,我们可以再次复习学过的内容,而且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但如果学习内容本身就有变化,中间就不该休息,否则便会破坏这种对比效果。因此,正确的作法不是一律插进许多休息时间,而是要聪明休息。此时也适用一比五原则:五份学习搭配一份休息─但前提必须是这么做能打断枯燥乏味的感觉(或单一主题)。而如果能将各种活动与主题交替变换,效果更好,可以大幅减少需要的休息时间。


创造不确定性

在传授知识时,一般的作法总是尽可能说明得简单清楚,避免困惑疑问,但这种方式很快就令人感到单调乏味。因为如果我们太快重复同样的学习内容,就是老调重弹,但对人脑来说,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是否有新讯息进来,而所有重复的讯息,都会立刻被人脑的过滤区(视丘)挡驾。视丘的希腊文「Thalamus」意思是「空间」 ,这里堪称是人脑的「接待室」,会拦住某些讯息,不让它们进入我们的意识,所以我们才不会察觉到鞋子压迫脚,或是我们手指上戴着戒指。


此外,神经细胞如果经常受到相同的刺激,久而久之,对这个刺激就不再有反应。举例来说:如果你身边突然有颗气球破掉,你会吓一大跳。但如果你身边每五秒便有一颗气球爆破,那么最晚在第十次后你就会习以为常,震撼效果几乎等同于零。同理,如果在香水店待太久,由于神经细胞已经习惯这些气味,我们的嗅觉也会变得迟钝。


同样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气味,也适用于讯息。如果我们反复接受相同的讯息,我们的专注力与好奇心便会下降,这时如果能创造一些不确定性,效果反而较好。例如中断一下、变换一下,或是来个测验。在探讨最佳学习法的第1.4 节中我们介绍过,「自我测验」确实最能帮助我们牢记内容。此外,测验还能为理解带来另一种令人惊喜的效果。


不确定性能增强「单样本理解」,如果我们不清楚一件事情的道理,我们便会检验、测试、查核我们是否能解决个中的问题,这时候我们也特别愿意接纳新知识。曾经有人在实验室模拟这种原理,他们给受试者观看一系列的不同图片,而在每次图片系列结束时,受试者有时会输钱,有时会赢钱。输赢的结果受到图片顺序影响,但受试者并不知道哪张图片是造成输赢的原因。


之后研究人员会请他们说明,他们对于哪张图片会让人输钱有多确定。令人惊讶的是:越不确定的受试者,在得知正确的答案后越快就能记住正解,并且不再遗忘。研究人员利用脑部扫描想了解原因所在,结果显示,当人们感到不确定时,额头下方侧边的某个脑区会活化。这个脑区(腹内侧前额叶皮质〔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位于太阳穴上方,而显然就是这里使我们在不确定的时刻特别聚精会神,学习能力也特别强,至少我们能够相当快速地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倒过来看道理也很清楚:越是感到确定,兴趣就越低落;越清楚明白,求知欲就越薄弱。


由此可知,不确定性是有效传递知识的重要基础。许多人认为,人类学习(与理解)的核心是好奇心,因为我们都是怀抱着好奇心来到这个世界,并热情探索周遭环境的。每位孩童都充满求知欲─直到他们开始上学才有了改变。事实上学校并没有剥夺学生的好奇心,而学校教育的目的,也不在使学生失去好奇心。只不过,我们在学校里做的,就跟我们在几乎所有教育领域中所做的一样,都在努力降低不确定性。然而别忘了,排除不确定性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大动力。对我们而言,再没有比不确定、不清楚或困惑更糟的。我们讨厌这种状态,因此想尽一切办法要排除这种状态。所以如果想鼓励人们创造新知识,就要让他们陷入「不清楚」的状态。而想达成这个目的,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谜题或是我们还不理解的现象,这样,人们便会因为其中的不确定性而受到吸引。


我们越是不确定,越是频频中断学习过程,越是经常变换讯息(而不是为了讲求效率,将同类讯息聚在一起),我们就理解得越好:这在科学上称为「有益难度」 (desirable difficulties)。若是我们知识的提供越是简单明白,对方付出的心力就越少,而既然凡事都一清二楚,我们干嘛还需要思考?思想的传授、概念的建构、问题的解决等,所有这一切都有待我们主动参与才能达标。


理解的技巧三:改变情境!

假设你是医生,需要为一位病患治疗恶性脑瘤,而这颗脑瘤非常顽强,必须以高剂量照射。问题是,这么一来也会伤害到周围的健康组织,但减少剂量又无法杀掉肿瘤。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请你仔细思考,如果施以中等强度的剂量会怎样?或者,是否可以先动手术让肿瘤露出后再直接照射?如果你没有马上想到这个对策也别懊恼,在实际研究中只有10%的受试者自己想到这种能杀死肿瘤又不伤害健康组织的疗法。 15 但是在你思考的当下,你自己并不确定,而如你所知,不确定性正是带领我们通往理解的跳板─虽然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协助。


那么该如何协助呢?我们可以改变情境,创造类似的情况:请想像你自己是个将军,想要攻占一座城堡,这座城堡有五座桥横跨着环绕城堡的护城河,但这些桥无法承载太大的重量,如果命所有士兵都从同一座桥通行,桥便会崩塌。那么,你该如何夺下这座城堡呢?答案很清楚,你会说:「把士兵分成较小的队伍,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分别从五座桥通往城堡,分进合击。」如果把这个概念运用在肿瘤治疗上就是:不以强烈的放射线照射肿瘤,而是分从不同方向,以较弱的放射线朝肿瘤照射。这么一来,这些放射线会聚集在肿瘤所在的位置将肿瘤杀死,却不会伤害周边组织,因为那里的放射线剂量微弱。


这是1980 年代的一项经典创意研究,尽管在没有获得协助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能自行想到正确的答案,但总算有四分之三的受试者在参考过「城堡问题」后,能想到上述的对策。


这个实验清楚显示人类思维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往往卡关在我们最早接受到的思维模式,而模式思考虽然好用,如果过度依赖也同样危险。科学界称这种现象为「编码效果」(encoding effect)或「情境依赖记忆」(context dependent memory),意思是说我们在学习时会同时注意到情境,并且将这种情境嵌入我们的思维模式中。例如,如果我们在吵杂的环境下背单字,那么接下来的单字测验最好也是在吵杂的环境中举行,因为情境相同,我们的记忆会特别好。


倒过来说也一样:如果情境改变,我们的思维也会跟着改变,结果我们自以为熟记的讯息也就跟着消失。这种称为「门口效应」(The Doorway Effect)的现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们走过一道门,结果就忘了刚才自己想做什么;甚至光是想像我们通过一道门,就能令我们的记忆出状况。


因此,我们的思维深受我们所处的环境影响,而如同之前所说,我们也可以善用这个现象:如果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却卡关,这时不妨转换一下环境,于是突然间灵光一闪,新构想油然而生,因为我们召唤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同理,人们旅行归来时往往能带回许多好点子,因此大都市的人均创意通常也高于小城镇,而且两倍大的都市在创意与生产力方面(可利用专利数量或人均收入量测) ,表现不仅是两倍,甚至高达二至三倍。


有一项有趣的研究探讨这种超线性效应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人员以不记名的方式分析大都市人口的电话通讯,想了解下列问题:哪些人较常打外县市电话或市内电话。结果显示,社会交流是大都市生产力与创意增幅超过等比关系的最佳指标。 18 因此,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不是任意,而是聪明的沟通,也就是与背景、经验或能力不同的人沟通。基于这个理由,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往往特别富有创意,因为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观点不同的人、面对情境的变化。此外,这项研究也显示,非洲、亚洲或东欧等地的大都市居民为何没有展现这种典型的创意动力:如果基础建设崩坏,无法与许多人迅速交流,就算是大城市也会变成众多彼此相邻的小城镇。


也许有人会想,超级大都市是否有其上限。是的,确实存在着上限。一些模拟研究显示,一旦人口超过四千万人,上述的效应便会减弱,就算加上更多人口也无济于事;不过,要达到这种城市规模是需要一点时间的。在此顺带说明一下,乡村地区的居民也可能富有创意,有许多构想是人们远离城市尘嚣,在悠闲的气氛下才出现的,但前提通常是,在此之前他们居住在都市。无论是都市、是乡村,有对比、有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创意城市:我在美国旧金山时,最钟爱的电台除了饶舌跟嘻哈,其他什么音乐都播,因为过了青春期以后, 我(就和几乎所有人一样)的音乐口味就固定下来,基本上没多大改变。不过,上述电台播放的歌曲五花八门,十首歌之中有六首是垃圾,我是被逼着听的,但其余的40%则是新歌、有特色又新鲜。听这些歌是要付费的,但好处远大于花费。今日我们的音乐口味就如同我们的思想,已经「Spotify」化(线上音乐串流服务平台),我们窝在自己的口味环境中,流连在彼此共通的地方,因此收音机里老是不停播放着相同的歌曲。我们有自己最常使用的新闻来源、最爱的报纸、最爱的电台、最爱的网页,有如在「绘画风格实验」中,总是以组块法观看同一位画家的作品,一旦有新的事物出现,就无法理解。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