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51-6493417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招聘专题

又有批新人要来了...要怎样才不会死在沙滩上?

来源:合肥招聘网 时间:2018-05-10 作者:合肥招聘网 浏览量:

360截图20180510232756471.jpg

又有批新人要来了...要怎样才不会死在沙滩上?


我已在同间公工作十年,现在也要成为新鲜人眼中的「前辈(浪)」,既担忧、也希望不要被后浪淹没,或者被归类为无用的家俱--那种佔了很大的位置空间、很难「移动」,且实际的效用有限,就只能「被摆著」的员工。


最近开始我开始很焦虑,虽然我还没满 40 岁,但 40 岁已在转角等著我,我感到很惊恐,每天想著:我要 40 岁了吗?我还没淮备好呀!


过年期间在台湾,跟几位以前职场的主管,或是大学熟识的学长姐聊天,他们都跟我说,这只是一个数字而已,过了之后也觉得没什么差异,反而会有都 40 了,更无所惧地「豁出去拼了」的感觉。


40 岁的焦虑:变成英国人口中的「办公室古董」

 

其实,一直以来,我并不是一个很在意年龄的人,相反地,我觉得每一年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一个阶段都得好好的过生活;也因此,我不禁反思:为什么这一次,我会感到焦虑?我到底在焦虑什么?


不可讳言,职场是主要的焦虑起源。最近,我深深感受到产业技术跟趋势的改变,同时,与技术相应的思维也在转变中。


还记得当我 20 几岁,刚入职场时,觉得 40 岁就是「前辈」,前辈的类型大概分两种,一种是思绪清楚、说起话来令人信服且佩服;另一种是靠著年资累积,而坐上管理职的位子(换言之,未必与实力成正比)。


在英国,后者如果没有真正的实力与产值,很可能沦为英国人口中的「大型家俱」(a piece of furniture)或是「骨董」(antique)──这些词彙,都是被用来形容办公室裡,那种佔了很大的位置空间、很难「移动」,且实际的效用有限,就只能「被摆著」的员工。


我自己已在同间公工作十年,现在也要成为新鲜人眼中的「前辈(浪)」,既担忧、也希望不要被后浪淹没,或者被归类为无用的家俱。


趋势改变,思维、方法也要跟著变

 

回顾自己在职场的初心,当还是一位新鲜人时,勉励自己要多吸收多学习;现在有工作验,也累积了年资,更体会到年资不应该就只是倚赖验,用相同的态度跟做事方法,用同一招继续走江湖。毕竟时代跟社会一直在改变,方式跟认知也一直在革新,没跟上就真的会变成「大型家俱」。


举例来说:最近,AI(人工智慧)跟 Machine Learing(机器学习)这两个话题很红,我身处于英国零售业的电子务部,也感受到这一股趋势、感受到工作中的技术跟技能在改变。我向来对趋势比较后知后觉,往往要等到「趋势」已变成「现在式」时,才深切地「被烧到」,而急于了解。


但处于这样的情况也有好处,这时候业界已有很多相关的讨论资讯了,我的方式是搜寻相关主题,大量的阅读、快速的补充知识。 


在产业研究的报告中,预计未来 AI 在零售业的应用是全面性的,在英国,目前 47% 的零售业工作将会被科技取代,尤其是客户沟通、后端物流的部分;还有今年(2018)预估全球零售业,人工智慧将是年投资成长比例最高的产业。


根据资诚联合会计事务所的研究报告,预计在 2030 年,英国约 30% 的工作会被 AI 或自动化机器人取代──此预测数字低于美国的 38%、德国的 35%,高于日本的 21%。也就是说,在未来的 15 年内,工作型态会有根本性的不同,44% 的零售业工作将有可能被自动化取代。


当技术已落后年轻人,「前辈」要学会如何「用验作战」

 

我从事网站数据分析的工作,从大数据开始,开始感受到产业的改变,虽然目前速度不快,但我相信当改变到某一程度时,转变的速度将会是倍数成长。我开始深深觉得,这一波的科技演变,将可以比拟工业革命的进化,并根本性地改变很多做事方法跟发展方式。


我不是工程师,要做 AI 跟 Machine Learning 的技术离我很远,与我比较切身相关的是基本数据。进阶模组技术应用的原始出发点都是数据──我的工作,就是将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串连整合成大数据。虽然我无法发展程式的模组,但我在电子务网站分析部,需要拥有数据的分析跟洞察力。


我的工作中,有越来越多的数据输入于资料库跟云端平台中,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一直倚赖的工具(Micosoft Excel)就变得不够了,使用程式语言 SQL 跟 R,甚至 Python 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这对于大学念社会学系的我,完全是个新领域。


会不会使用这些程式语言,是工作中现实的问题:当我年轻的同事,可以驾轻就熟地将数据输入资料库或云端系统,然后再轻而易举地叫出指定的资料,而我只能求救于他们时,工作效能明显不同。我很诚实地面对这个问题,知道自己需要进修学习。


大学念民族系的学姐跟我说,当他觉得因为不懂程式术语而受挫时,就会提醒自己,他的职责,应该是像当初电力科技刚被发明时,思考如何将已开发的电力运用到生活中,而不是企图开发新的发电方式。以我的状况来说,就是如何整合过往验,活用新兴科技,改善零售业绩跟工作产能,而非单纯的「和年轻人拼技术」。


职场下半场:如何重新定位自我?

 

职场上的我需要学习新技能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隐藏著的潜在焦虑,是职场的升迁。虽然我对目前的职务、职责、福利都还算满意,但是再过 5 年之后,我该将如何定位自己呢?


在我的办公室中,已有几位几年前由我带领的新鲜人,目前已转换职务,变成可以独当一面的理;近期陆续加入的年轻组员也都很优秀,我若停留在原地,就是变相的退步。


「职涯该如何继续发展」是个很好的问题,工作资历 15 年后,接下来不论是往上或往左往右,都需要付出相当的心力。这其实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职涯规划问题,身为一名有幼儿的职业妇女,思考点还包含了如何平衡家庭、如何让跟小孩及家人相处的时间质量兼具、兼顾家庭日常事务,还有能在职场上衝刺付出。


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决定,都牵扯到个人的价值观跟选择,没有对错跟好坏,只是下了决定后就不要后悔,世上没有完美的决定,哪种选择都会有牺牲,相对的也会有收穫。


槓杆生活:所有选择,都有相应的风险和收益

 

现在回顾我每个 10 年的课题:20 岁大学毕业后,主题是职场事业;30 岁是情感关系跟组织家庭;下一阶段的 40 岁,可能是事业跟家庭的平衡。平衡很难,真的就像是翘翘板这个游戏,想要两边都等重,完美的平衡,几乎是不可能,如果只顾单边,就倾全力用力压下拼了。


如果你问我有没有因为家庭跟小孩的因素,而觉得职业生涯停顿或停滞?我会诚实的回答:有,我有后顾之忧。我得淮时下班去接送小孩,我的心思也会花在家庭跟小孩上面,我发觉这让我对于公事跟业敏感度减低了一些。但我深知这是个人的选择,目前我选择要照顾家庭跟幼儿,让我的职业生涯目前先「撑住就好」,风险是只要一边一有一点状况,槓杆在短时间内就会摇晃歪斜。


追求平衡,大概是我除了职场技术以外,另一个 40 岁的课题。


最后的提醒:常保健康

 

写到这裡,我想给自己和所有读者们最后的提醒,是注意健康。毕竟一副机器用久了,总是多多少少会开始出现问题,需要适时地进厂维修,务必提高警觉,除了工作跟生活之外,也该定期地适量运动了。


关于这一点,没有什么好深入思索的,请直接付诸行动,行动才有力量。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