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到一位客户,问他住在哪裡,他说琦玉,我听了吓一跳 ── 因为光是电车通勤,来回就要六个小时。换言之,光是在电车上通勤,就要花掉一天之中四分之一的时间。
「刷!」随著一阵空气压缩的声响,电车门打开了。我跟著大家站在月台上,配合日本当地的习惯──移动到车门两侧,等各式各样的人从车厢裡涌出,确认没有人再下车后,大家才鱼贯上车。
随著特定的电子音乐声,车门关起,耳边传来就连道歉都很冰冷的站务广播。电车开动,每个人面无表情地平衡著随电车移动而左右摆动的身体,然后一起移动到下一站。
这个都市一天的脉动就这样开始,也按照差不多的方式结束。
「说实在,我真的很讨厌电车通勤」
电车系统在日本人近乎神经质的细腻度下,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节奏,週而复始:即便有时候会有一些俗称「人身事故」的突发状况,造成电车延迟,但日本人也都习以为常,安静地在月台上等待。
每当我遇到上述情况(因有人卧轨轻生或其他事故造成电车误点),都会很佩服这个国家的「人民水淮」,或者说「人民对体制的信任」:因为在场所有人,彼此彷彿都会有一个默契──若在这个时候骚动,只会「造成其他人的困扰」,安静等待,才是最安全最适切的方式。反正事情总是能够解决,电车总是还会再来,大家总是能够找到方法回家(或上班)。
电车对道地的东京人来说,应该是一种矛盾的依恋,既不能没有它,却又如此讨厌它──除了某些情侣之外,没什么人会认真地想在满员电车中多待半秒钟吧,我想。
从一早起床到天黑回家,一直在配合著这个都市的步调,有时候甚至会几乎忘记了自己呼吸的节奏:每天每天,跟著大家一起搭上讨人厌的拥挤电车,然后随著车速的变化,惯性让身体被迫摆动。有时候电车速度突然改变,车上的乘客全都会往同一方向移动,因而撞到人,还要小小声的「sumimasen」(不好意思)一下⋯⋯
我有时候会很仔细地观察这一伙人──不论是她们或他们,几乎全都表情扭曲地被迫挤在这个不自然的狭小空间中,所有人都必须随著电车速度,改变自己的重心,但却无法做任何努力来改变现状(总不能去打骂驾驶吧!)。
看著大家脸上充满无奈又无助的神情,对照在东京求生活的种种,这个画面常让我感到既诙谐又真实。
对「时间有限」这件事的觉悟
前几天因为工作关系,拜访了一间位于茨城县的公司。从东京市中心到达这裡,需搭乘约一个多小时的电车,然后再转计程车约 40 分钟。
这家公司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与日本传统的「一户建」(独栋有车位,类似台湾的「透天昔」)。接触到一位客户,问他住在哪裡,他说琦玉,我听了吓一跳 ── 因为光是电车通勤,来回就要六个小时。
>换言之,他光是在电车上通勤,就要花掉一天之中四分之一的时间。
问他电车上都在干嘛?他说他喜欢看书跟看「歌舞伎」,或者补充睡眠。他告诉我,每天回到家约晚上 11 点多,然后隔天 6 点就必须出门,常常感到睡不太够。我忍不住想:家对他的意义,是不是只剩下睡觉跟洗澡?
对我自己来说,每天从踏出家门那一刻起,到进入公司上班为止,则必须花费 1 小时又 20 分钟,来回算下来,差不多要 3 个小时整。
在电车上,我习惯看书跟听 Youtube ,或是活用手机 app 浏览新闻与更新 SNS──先姑且不论这样是否「有效活用通勤时间」,我内心其实希望这些事情,是可以不要在电车上做的。原因很简单,在时常拥挤无比的电车上看书,最多只能说是「勉强自己利用琐碎时间」,以阅读效率和阅读品质来说,当然还是在咖啡店裡或是自家沙发、床上比较好吧!
说是说「利用通勤时间」,但大家多少都是带点「唉!这也没办法呀」的心情,硬要找点事情来做的感觉:
由于电车通勤与每个东京都民的生活,几乎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有效利用或是调整这段时间,变成日本无数专家、媒体言之凿凿,「每个人日后产生巨大差异的关键」──但我想也可能根本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绝大部分的人,仍都只是在补眠,或低头看漫画听音乐玩手机游戏。
所以我不禁想,难怪近年由汽车龙头丰田(TOYOTA)带头,逐渐在日扩展中的「在家上班」 制度,或是日本新创事业各种弹性上班的方式,会在日本如此受到欢迎──「电车通勤效应」,实在是拥挤的东京、首都圈,每个人又伤心又伤身的痛啊:
电车通勤效应之一:精神力涣散
许多研究证实,人类基本上会希望彼此之间,有一定的「生物距离」──当别人侵犯自己的生物距离时,人就会产生「警觉心」,并且不断分泌压力贺尔蒙。长期下来,当然对身体是有负面影响的。
另外,在电车中很容易会遇到「让人不爽」的事情:比方说旁边的人一直打喷嚏又不戴口罩;前面的人背了一个超级大的背包,却一直向后挤过来;背后的人一直有意无意「干你拐子」;或是自己不小心碰到旁边的女生,她却用一副「你是痴汉吗?」的眼神瞪著你⋯⋯尤其在早上,一般人的神经阀值大都会下修,种种一触即发的烦人、紧张状况,常搞得自己好不容易到了公司,一整天的「EQ存量」已经损耗殆尽了。
电车通勤效应之二:变相减短寿命
电车车厢这高度拥挤的密闭空间,是流行病、传染病滋生的温床。
尤其在感冒流行的时候,虽然日本人多会习惯戴口罩,但还是有很多明明一直咳嗽打喷嚏,却不愿戴上口罩的乘客──这时候整个车厢中,基本上就是一种另类的「细菌培养箱」。感冒病毒频繁变种,长期下来身体一直处于不断发炎的生理状态,一年到头都在感冒,这当然是很讨厌的事情。
另外我觉得在满员电车中,因为不好意思或是不想贴著别人太近,所以大家都会用一种很诡异的、或者说「非常不符合人体工学」的姿势站立,这样久了,当然也会造成肌肉不正常运动,筋骨痠痛等影响健康的状况,间接造成生活上的困扰。
电车通勤效应之三:除了浪费时间,还是浪费时间
首先,在东京生活,越来越多人明白「时间是比钱更珍贵的资源」这件事,如果可以「用钱买到时间」,这个花下去的钱,便是一种投资──前提是你能活用这些时间,创造更大的价值:
若每天上下班来回的通勤时间,能够减少 2 个小时,以一个月工作 20 天计算,是 40 小时的「工时」;一年下来,更高达 480 小时,相当于整整 20 天!
也就是说,如果可以用任何手段减少通勤时间,花出去的资源,将会换来一年多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当然是很值得考虑的投资。
早点回家,除了能够用下班后的时间,经营家人以及朋友等人际关系之外,还能学习新的技能、经营副业,或从事运动等对健康有益的活动。更重要的,是透过降低通勤时的精神耗损,常能够让工作时间更有效率。
而且,并不仅止于这些「帐面上」节省的数字而已:通勤时间太长,造成回家只有睡觉,我认为以长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有魅力的人生──如果下班之后,无法进行一些 off 的活动,人很容易丧失创造力,且对空间感钝化。生活没有新的刺激,也很容易会失去幽默感。
结语:通勤时间与生活品质的拉扯
我相信有人比起城市,更喜欢小镇或乡下的生活环境。以我现在居住的西东京市为例,就是离东京约半个小时车程的郊区。
虽然这里各方面生活算是方便,人口密度也很让人舒服,假日偶尔骑骑车心情更是愉快──然而相较于每天必须花上的通勤时间,我仍比较顷向选择更有效地去活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减少在电车裡除了时间损耗之外,对自己本身的种种影响。
诚然,聚集了超过 3,800 万人,人口稠密度全球第一的「大东京地区」,拥有全世界数一数二複杂的电车系统,以及精淮的时刻配置,这让东京人过著十分规律的生活──每天的几点几分,必须搭上某班列车,便能在几点几分开始处理某件事情──时刻精淮、网络绵延全市,方便的大众交通运输系统,也造就了首都圈的高效率。
然而,也正由于这样过于密集、紧凑的生活型态,东京人的压力和疏离,也造就了无数的「文明病」──通勤电车只是一个案例,但它却具体而微地体现了在这个大都会中生存,每个人的个体空间被高度压缩,承受著无数「没有选择」、「不得已」的现实景况。
这是东京都会真实的「光与影」。而除了前面提到如「远距上班」案例,选择住得离上班地点更近(经济条件许可下),和期待交通系统的进一步革新等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或许是,「你自己」想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你自己」想要如何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与生命?
最后,文章开头提到我「讨厌满员电车」这件事,不过其实也有个小小的例外:在周五或周末夜晚的满员电车裡,一车带著酒气,神情难得放鬆的东京人,撇去酒后闹事的人不谈,我其实并不讨厌。
因为,比起平常白天上班高压、无奈的心境,週末夜裡的满员电车,或许是东京人彼此格外难得,靠得最近的时刻吧。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