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辅助你记忆,但无法替代你记忆。从今天开始别再错用你的脑,利用记忆术,提升智力与生产力,拥有超前思考、快速学习、聪明工作、有品质的生活。
科技辅助你记忆,但无法替代你记忆
如今,我们需要记忆的东西似乎不多了。以我自己为例,早上起床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查当天的行事历,上面记录着我当天要做的事,不劳我费神记忆。

开车出门前,我把目的地输入导航系统,里头的空间记忆替代了我的空间记忆。坐下来工作时,只需要按下数位录音机的播放键或打开笔记型电脑,就可以找到我的访谈内容。照片上有我想要记住的画面,书本里有我想要学习的知识;拜Google等搜寻引擎之赐,只要记住一些关键字就可以进入人类最大记忆库,哪里还需要靠大脑去记住什么呢?
忘记亲友的电话和生日还只是极小部分日常记忆的退化,更值得正视的问题是,在很大程度上,这现象说明了我们已经任由大量科技装置撒下的天罗地网(从笔记到手机都是),取代了我们天生具备的记忆能力。这些人脑以外的资讯储存科技,推动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但也改变了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用脑的方式。
科技与笔记只是载具,大脑记忆才是智慧灵药
尽管现代人可取得的知识量增加了,但人本身却可能宛如空洞的容器。人脑以外的资讯储存科技,推动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也改变了我们思考的方式和使用大脑的方式。但这些科技发明只能发挥提醒的作用,不是记忆的良方。
大脑特训课,学习如何学习
所谓记忆不是不断往大脑里塞东西,塞好塞满为止,而是个想像的过程。
记忆力和创造力是一体两面,这听起来似乎违反直觉,记忆和创造在一般人的理解下应该是相反而非互补的。拉丁文字根inventio是两个现代英文词汇的基础︰inventory(库存)与invention(创造),对受过记忆术训练的人来说,这两者密不可分。创造就是库存的结果。
如果没有可供提炼的旧思想,哪来的新思想?要创造,大脑需先储存可供运用的讯息库存,而且只有一种库存不够,需要多元、有分类索引的大仓库,才能够随需提取利用。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法,帮助我们在对的时机找到对的资讯。
这就是记忆术最能发挥妙用的地方。记忆术不只是记录资讯的工具,同时也是创造和创作的工具。
纽约大学教授卡露瑟(Mary Carruthers)曾经写道︰「创作有赖于完备可靠、随手可得的记忆,这种认知形成了古典时期的修辞学基础。」事实上大脑就像现代人的档案柜一样井然有序,把重要的知识、引文、概念都塞进整齐的记忆隔间,确保它们永不遗失且可以随时重组和串连。记忆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在不同主题间跳跃思考;二是培养大脑在旧点子中创造出新连结。
资讯之所以「左耳近、右耳出」,往往是因为没有可以依附的对象。
我不久前才有切身经验。因为一篇访问稿,我到上海待了三天,听了一大堆导览介绍,却仍然对中国历史连最基本的认识都没有。我永远搞不清楚明朝和清朝的差别,甚至不知道忽必烈是真实存在的人。我在上海到处溜达,像个十足的观光客到处逛美术馆,试图抓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皮毛,但实际上的认识却很贫乏。因为大脑里没有任何关于这个地方的基本知识,就没有办法联想到其他知识,也就无法欣赏这里的文化。
我不是不想学习,而是没有能力学习。
先累积知识,才能吸收知识。这听起来很诡异,针对这种诡异现象,有专家做了研究。他们详细写下半局球赛的赛况,分别让一群棒球迷和一般观众阅读,然后测验他们能记得多少。
结果发现,棒球迷会以重点事件(如球员进垒、得分)组织自己的记忆。他们能清楚重建这半局的比赛,记住许多细节,有个测试员甚至感觉他们在大脑中阅读着一份记分卡。但一般观众记得的重点事件较少,而且只记得一些表面上的讯息,例如当时的天气情况。在他们脑中缺少详细的球赛画面,就无法处理大脑吸收的新资讯。他们分不清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当然也就记不住重点。
如果大脑事先对某个讯息有个概念性的框架,就可以植入新接受的讯息。但如果没有可供值入新知的认知框架,很多东西当然看过、听过就忘了。
当然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把一堆事实资料塞进学生的脑袋,也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事实。学生要能独立思考,而不只是重复老师教的。这些事实资料本身虽然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但是真正的理解离不开事实。最关键的是,掌握的知识愈多,就愈容易学到更多知识。记忆就像是捕捉新知的蜘蛛网,获取的讯息愈多,这张网就可以编织得愈大;记忆之网愈大,就能获取更多的讯息。
任何新资讯,如果能够在大脑已有的讯息网络中嵌入得愈牢固,就愈不容易忘记。
大脑中储存的新讯息连结点愈多,人就愈容易记住新讯息,这表示吸收得更多,能够学到的知识也就更多。记忆的讯息量愈大,我们就愈能理解这世界,愈能理解这世界,我们记住的也就愈多。
如果生活中或书本里这些原本极易被我遗忘的内容,我都能够牢牢记住,那会怎么样?我应该会变得更有说服力,也会更有自信、更加聪明。我会变成一个更优秀的记者、更好的家人、更贴心的男友。而假如我有普力墨那样强大的记忆力,我就可以博学多闻、更有智慧,肯定也会更有魅力。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