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51-6493417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经营理念

面对未来,你会觉得又穷又忙又没方向吗

来源:合肥招聘网 时间:2018-07-11 作者:合肥招聘网 浏览量:

最近在网路上,我们这个世代除了「草莓族」、「七、八年级生」、「小确幸」与「失落的一代」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标籤──「厌世代」。


我觉得「厌世代」这个名字取得很好,活在这时代的我们又穷又忙又没有方向,过得好像不怎么幸福,但又不知道怎么样可以更好。


而「厌世代」的现象,未必仅限于台湾。根据报告分析指出,中国 22 岁到 28 岁的年轻人近来最恐惧的几件事情,分别是:


1. 恐惧自己失败,但又不知道从何努力起。


2. 害怕自己不幸福,但又不知道幸福在何方。


3. 怕自己不被看见,但又只觉得前路茫茫。


面对「厌世代」现象,网路上,除了一些对于阶层体制的控诉,更不乏对于上一辈的不满;同时间,也会有一些「过度正向思考」的说法:只要你够努力,就会被看见,只要你够想要,全宇宙都会过来帮助你......等等。


说老实话,我觉得儘管这些说法都各自有其道理,但我们这么绝望,原因可能更出在──「便宜行事」的文化。我自己最近接了一个桉子,更觉得感触良深。


在这裡,我想先分享两个小故事。


劣币驱逐良币,便宜行事将导致严重后果


第一个故事来自我的师兄。他是一位中医师,在以医疗体系技术进步着称的台湾,我一直以为他过着不错的生活,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


但他跟我说:「出社会执业的这几年,我一直觉得非常的不开心」,我问他为什么。


「因为我跟其他的中医师不同。」他说


「哪种不同?」我好奇的问。


他说,毕业这几年,赚得总是没有他的同学多,他觉得无所谓,因为许多同学都是搭上了前几年的减肥热潮,专门主治一些医美、埋线、减肥药方、减肥针等等,他们赚了一大笔钱,但是他一直觉得这是不对的事情。


我的师兄一直以来都是一位认真过头的人。他选了没有什么中医师愿意做的伤科,而不是疗效过程难以测量的内科。他花了许多时间额外上课进修,包括物理治疗、解剖、针灸等等。不敢说自己的医术最高深,但他对每一位患者都很用心,实际上下去做、下去整、下去压,弄到自己也受了许多伤。他总觉得,像他这样做,一定会成功,这会是一片蓝海,因为就他所知,几乎很少中医师这么做。


大部分中医活在舒适圈当中,他们选择做内科,或选择一些「怪力乱神」的方式强调自己的医术。比如说,把脉这件事情就被神话。我自己就曾经遇过,一坐下来把个脉就说穿你祖宗十八代,从眼睛一路说到脚底,什么样的病灶都说了一遍的中医师。而我那天其实只是背部扭到,想要来看一下而已。


也有一些人,主张一些「很神秘」的诊断方式。比如说他们主张无论什么样的病,都会反映在皮肤上面,所以只要摸皮肤就知道了。而这些人,把其他所有的学说都批评了一遍,但你要他举出几种主要的病症反映在皮肤上的反应到底有什么不同,他可能也举不出来。


师兄跟我说,他曾经上过一位很认真的针灸师所开设的课,那位针灸师精通神经学,针对每一个穴位,都将扎针的角度、深度,以及会遇到什么组织或肌肉、扎中之后患者会有什么反应、这个穴位能够治疗什么与治疗结果都集结成一套教材,而这些东西他也花大量时间去取得佐证的资料,包含中西医不同的研究,以及他自己的实证经验。


我听完连连点头,心想:这正是很基本的研究方法。当年我在英国写论文的时候,社会科学就採这一套方法,而医学这种应用科学,理论上不就更应该是这样的吗?


他却对我说,其实不是。


针灸这件事情,许多中医师连最基本的穴位都搞错,差个十万八千里,而下针的方式大部分也都是错的,只要好像有感觉、煞有其事就可以了。「反正患者不懂」他说。


即便没有搞错,也没有一个普遍通用的教材,大家还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或自己的想像各行其事,其中更不乏许多「讳莫如深」的名医。但问题是,我们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找不到好医生,于是劣币驱逐良币。


他最近甚至开始觉得,或许认真的他是错的。至少在这个世代,他是错的。院长希望能够提高医院的「翻转率」──每天至少要几诊才能达到绩效、每个病患最好不要花超过几分钟、遇到大概什么症状,就大概开什么药就好......


整个看诊的过程一路到开药与回诊,彷彿变成一套设计精良的生产线,我们所看的是,如何使这个生产线的过程更有效率、如何省却一些「不必要」步骤、「不必要」的时间。


我的师兄,他在跟这个社会体制对抗、他在跟他的院长对抗、他在跟他的同学对抗、他与护士对抗、他甚至,与他自己的患者对抗。


整个社会都在要求一个便宜行事、有做就好的态度。连同患者有时候都会觉得,为什么我师兄针对他的手肘痛,是下针在他的颈椎部分,而没有用力地按摩推拿手肘,又为什么也没有「顺便按摩」一些其他的地方呢?


他曾经一直觉得自己是对的,但最近却觉得,真的好累。


鼓励「过程」带来的意义,而不仅是重视「结果」


另外一个故事发生在我的周遭。我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同事,他也是一个「认真魔人」,对资料分析有莫大的热情,而他每次分析面向的深度与广度,更每每让我惊叹。仔细研究他的报告内容,就能知道这是一个有完整逻辑架构与深度的报告,我觉得对我们公司来说有莫大的价值。


但是这位同事屡屡在不同单位碰壁,许多老闆都不是这么喜欢这位同事,或者大部分时候,觉得他在浪费时间、觉得他「没有抓到方向」。


反观我另外一位同事,他其实也很有才能,但更懂得老闆的心思。例如他知道老闆对于 A 事件其实已经有一个定见了,一旦分析出来的事实不符这个定见,老闆不见得会接受这样的答桉,甚至会觉得你「功课做得不够」、「分析得不够完整」。


于是这位同事总是能够抓到老闆心中的定见,往这个方向去研究分析,做出符合老闆「期待」的东西。这位同事就我所知,在许多单位都是无往不利、深得喜爱。而他也不用像我另外一位同事一样天天加班,他只要做出「老闆想看的东西」就好。


一直以来,我们的社会都在鼓励「便宜行事」而不是「实事求是」。


找回「十年磨一剑」,实事求是的价值


最近在接的桉子有一个心理学概念,此概念指出世界上的人分成两种型态的思考方式,分别是「固定式思考」与「成长型思考」:前者认为智力与才能都是被决定好的,所以害怕去尝试也害怕失败;后者则认为不论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透过学习去获得,只要你愿意反覆「尝试」。


我们这个世代,会变成某些人口中的「厌世代」,会觉得工作无力,会觉得讨厌自己的工作,我认为有部分原因,来自于这个体制的人都只鼓励「便宜行事」,複製既有的成功模式或表象,而不是鼓励你去「失败」、去「求证」。


我自己也是「便宜行事」这个文化下的既得利益者,走在一条相对安全保守的路上,大概也能猜到老闆想要什么,即便这个东西我隐隐约约觉得不是这么正确,但为了生存,我必须要做。


史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Dweck 曾说,要促成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很简单,我们只要将体制改成鼓励「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并且奖励「尝试」的行为,我们就可以从固定性的思维,转变为成长型的思维。


或许要让我们不那么「厌世」的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下次再遇到像我第一位同事这样的「认真魔人」时,要做的不是嘲笑他、否定他,而是多给他一些帮助和鼓励。或许哪一天,他曾经做过的这些「无效」努力,会成为帮助我们改变的其中一个动力。


又或者,我们自己也需要多一点「十年磨一剑」的专注,与耐心。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