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Big Data)时代流行的现在,人们擅长将所有现象和事情做量化,在公司管理上也是如此。但数字真的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吗?

真的可以用几个数字,就能完整检视员工一天中的完整表现吗?
KPI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是现在各行各业喜爱用来评量员工工作成果的方式。这是一种结果论的指标,不在乎过程和内容,只要求最后数字达到标准。多数主管,认为这样制式化的管理,可以检视员工表现,让公司营业额随着员工KPI数字上升而提升,但结果往往并非如此。《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就指出,许多公司会想要将员工的表现量化,再做成排行榜来激励排名较后面的员工,但结果却往往不如预期,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1.数据排名无法增加员工绩效
员工的工作表现,与个人更有关,而非排名。华顿商学院的副教授Iwan Barankay曾针对1500名家具业务员进行实验,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有告诉员工们排名、一组是只有公布个人成绩。实验结果颇为出人意料,不知道排名的那组员工,绩效反而较好。
根据Barankay的研究可以发现,用数字将员工表现做排名,反而让排名在后的员工士气更加低落甚至妄自菲薄,导致工作成果更加恶化。此外,排名在前的员工,也会因满足现况而降低进步的动机,进而停下前进的脚步,使得整体团队的业绩表现一起下滑。数据排名非但没有促成团队进步的效果,反而造成整体退步。
2.团队合作胜于彼此竞争
要让团队合作,相辅相成,同时又不能都不管理。领导者在团队里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现在美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要经营团队,让团队效率发挥到极致,是领导者的责任与职责所在。让员工了解自己成绩是很重要的,但还必须让他们了解到这不是用来相互比较才更重要!
一个团队里的成员,表现总是会有好有坏,要如何帮绩效好的员工更好,让绩效差的员工找到适当的位置和角色,便是领导者需要评估、审思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场角色。身为业务,有些人或许善于陌生开发,有些人则是在替客户规划上较为拿手,比谁能带来更多订单更重要的,则是将这些各有所长的成员,整合出创造更多整体业绩的团队。
当然,竞争不是坏事。但是身为团队领导者,更应该试著让成员间有更多团队合作的意识,让每个团员都是以团队、以公司为目标来努力,而不是专注在个人排名,更不只是专注在达成个人KPI上。
3.数据不是一切,内容才是真实
「量化研究少了感情、质性研究少了理性,」Barankay指出。这是大数据时代会出现的问题,人们只专注数据,而忘了人本来就不是全然的理性。KPI或许可以呈现出部属今天是否尽力完成了公司交代的任务,但无法知道他是如何达标。
就像发广告传单的人员,一天要发500份,真的有500个人拿到传单了吗?KPI跟数据乍看下或许是个有效率管理员工的方法,但一个「有人性」的公司,会观察员工上班的情形,一个好的领导者,会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心声,搭配着个人绩效结果,可以分析出这位员工遇到了哪样的问题,并设法协助改善。
大数据时代,开始将数字广为应用在各种人事物上,却忽略了「人性」这个潜在的因素。即使数字会说话,但说的话仍然有限,别用数字决定一切,身为领导者,不要忘记「倾听部属想法」才是最根本的。更不要让数字成为员工丧失信心或恶斗的来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妥善的使用数字,便是这时代每位领导者都该注意的问题。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