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脸书朋友留言给我。她说很想当一位心理师,但她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她留了电话给我,要我一定要打电话给她、给她建议,我内心想「天啊,我有欠你吗?」

这几年,一再从溷乱的泥沼裡爬出来以后,我终于认清楚一个事实:我活着,并不是为了让每个人满意。
拒绝,是我的生活中,最想练习的事情之一。
过去,我不太会拒绝,因为我习惯当好人。讨好,是我的生存模式。
两年前开始到北京上课,那边的学员很热情,每次一下课,大家立刻一拥而上,不是要求合影、就是黏着你要问问题。刚去的时候,为了不让别人失望,统统来者不拒,结果,我下课跟上课一样,一刻都没得休息,一天下来,累毙了。
这两年,出了两本书,几乎每天、每週都有读者来信。
如果来信是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动也罢(我喜欢这样的读者),偏偏有一种读者,不只分享心得,还要问问题,最后总要问你:「那我该怎么办呢?请给我建议。」把我当成了义务张老师,要我免费做谘商。
刚开始,我也是傻傻地回,因为不想叫人失望,我实在「人太好了」。
结果,为了回覆这些信,我的生活马上被塞爆、塞满,我几乎窒息。我的善良,几乎毁了我的生活。
活该,谁叫我界线不清,谁叫我要这么nice。这些都是自找的,怨不得人。
脸书也是。
我玩脸书,我在这裡分享故事,把它当作实践叙事的平台,我很珍惜。
但还是会有人留言给我,问我:「这个该怎么办?那个该怎么办?」突然间,我好像变成一个心灵导师或救世主,在那裡等着别人来呼救。
不好意思,我不是「超人」,不想当心灵导师,更不是救世主。难道我写这些文章,就该有责任去「辅导」别人吗?没这回事。
自己的生命,自己救,这件事我很有自觉。我定位我自己:只是一个「分享者」,只是一个「管道」,而已。
但要完全不去理会这些善意陌生朋友的留言,实在不容易。有时,于心不忍,我还是会简单答覆一下。在「拒绝他人,却又不会太伤害他人」之间的拿捏,经常叫我感到为难与挣扎。
这是老天爷给我出的功课,我知道。如果我要过简单、平静的日子,这个考验,我非得接受不可。
就在刚刚,又有一位脸书朋友留言给我。她说看了我的书,很感动。她有一股冲动,也很想当一位心理助人工作者,但她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然后她留了电话给我,要我一定要打电话给她,跟她对话、给她建议,帮助她辨识自己适合当哪一种助人工作者,或该去考哪一间谘商研究所。
「天啊,我有欠你吗?」看到这种留言,心中很不悦,心裡差点爆出F字开头的话。
其实她的问题,该去找人谘商的。但我知道,很多人对谘商依旧误解,认为「有问题的人,才要去谘商」。不然就是:捨不得花钱。这裡问一下就好嘛,干嘛要花钱呢?(晕倒。)
不好意思,并不是因为我是心理师,跟我谈话要收钱,所以我才吝于在脸书上回答你的问题,不是这样的。
我真的是太满了,而且我没这个义务。尤其,这些问题都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讲明白的,请你理解,请体谅人,好吗?
最后,我这样回应那位朋友:「不好意思,我真的很忙,恐怕无法给你打电话、回答你的困惑。你要不要把这问题放在脸书上?或许有经验的人,可以回应你。」
我委婉拒绝了。
思索半天,这大概是我所能给的最好回应吧。
对方可能会失望,我猜。那也没办法呀,我必须接受我的限制,我不想再讨好人了。
这些年,我的工作越来越多,加上出了书,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不让生活爆炸、複杂、溷乱,我得割捨、也不得不割捨。拒绝,是我的功课,我并不需要完美。
我发现,每当我生活陷入溷乱,通常就是我无法拒绝的时候。
这几年,一再从溷乱的泥沼裡爬出来以后,我终于认清楚一个事实:我活着,并不是为了让每个人满意的。事实上,也不可能。就算我再怎么努力,我也不可能让每个人满意,认了吧。
现在,我唯一要让他满意的人,就是我自己。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