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看太太的眼神就明白,她对房子很满意,于是我们不到24小时就做出购入人生第一屋的决定。最后,这间房子以总价210万元成交。

1987年我从美国回国在担任客座副教授,当时我与太太月花数千元租屋,但每天往返也须花上一小时,于是跟太太决定在工作地附近购屋。经过不下20次的看屋,终于看中一间同为工作地点教授屋主自售的3楼公寓、约35坪的房子。
回家后,当时在资诚会计师事务所任职的太太拿起计算机并指出:「如果一个月两人有约10万元月薪,贷款5成,每月还款金额1万2000多元,负担应该不算太重。」我一看太太的眼神就明白,她对房子很满意,于是我们不到24小时就做出购入人生第一屋的决定。最后,这间房子以总价210万元成交,加上50万元的简单装潢,前后共花了260万元。
20多年后,我在演讲中经常被问的是:「张老师,如果我再不买房子,会不会永远买不到房子?」这群人我称他们为「拼房一族」,他们因为担心买不起而被迫「预先」买房子,透支了未来的收入,并期待卖房子的那一天能够赚大钱,但他们却忘了背上贷款,就像不能随时移动的蜗牛,得一辈子工作20、30年。
成为房地产长期研究学者的我其实拥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当年轻人成家立业之后,只要够努力,就买得起一间能放松、舒适的家,就算暂时负担不起,也要有好房子租,而且租得起。
如果我们再不改变「拼房」与「赌房」的现况,未来在社会出现两种极端:有钱人「收藏」一堆房子,却宁可空置不住;反之,穷人终其一生,再怎么努力都买不起。想一想,这是我们要的社会吗?
2012年底曾有一个机缘与《钱买不到的东西》作者哈佛教授迈可.桑德尔餐叙并听其演讲。他直言,因为市场太贪婪,未来钱买不到的东西将越来越少,大家要面对的是财富分配不公,他的论点也与法国经济学家皮凯提在《21世纪资本论》提到的全球贫富差距扩大极为相关。
皮凯提认为,19世纪曾出现极度的财富不平等,当时带来的影响是,若想进入「上流社会」,唯一的希望就是透过继承、婚姻。但进入21资本世纪,因为财富集中在少数人,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未来有更多靠爸靠妈族。
从他们的观点,我的感受特别深,因为这些年房地产已过度「商品化」,年轻人毕业后不想提早投入职场,他们希望爸妈提供头期款,先存1间屋,再从1间滚成2间、3间、4间……,然后翘着二郎腿等着提早退休。
想像一下:如果人人都想买房子赚大钱,那么谁要作育英才、教育下一代、谁要工作与服务,更遑论未来我们面对的是少子化、老年化的社会,购房需求将大幅下降。
如果我们再不改变人人都想靠房子赚钱的信念,可预见我们的环境终究有一天变成鬼城,生活环境每况愈下;届时,钱买不到的是,房子能提供安定身心灵,让人安居乐业的意义。而当房子渐渐从居住消费本质,变成贴上「赚钱」标签的投资财,相对的社会也会付出不少的代价,相信大多数的「一房族」都能感受到不公平的痛苦及市场的腐化。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