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聘公司是如何决定谁应该被录取?你可能从来不知道,公司决定录取谁这件事情,远比你想像得要不科学许多。

假设你是女生(如果你是男生,把以下的情境调换一下就得了),现在请你想一想,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我们就姑且开玩笑说学历高、身高高、收入高,这三高是择偶的标准好了。请问,身高一八○、大学毕业学历的A男,和身高一七五、硕士毕业的B男,哪一个条件比较好?身高一八三、月薪四万二的C男,和身高一七八、月薪四万五的D男,又该怎么选择?硕士毕业、有存款一百万的E男,和专科毕业、但有存款两百万的F男又如何?还有……
「等等!你在开玩笑吧,哪有人这样选男朋友的?」我猜大多数人会这么抗议。因为你很难想像有人会把学历、薪资、身高、外貌、家世……这些截然不同的变数放在同一个天平上,理性、冷血地加以比较,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条件最好的男朋友。
因为从事HR的工作,我被问过琳琅满目的问题,询问HR是怎么看待找工作求职者的简历:「如果我先去进修,等拿到硕士学历再出来工作会更好吗?」「在简历上写社团经验有加分吗?」「我三十二岁才想要跨入这一行会太老吗?」「我只有私立大学的学历,如果我去念一个国立大学硕士会有帮助吗?」「我上一份工作只做一年半就离职,会影响到我找下一份工作吗?」
或者干脆这么问,究竟找工作求职者的学历/经历/社团经验/在学成绩/年纪/离职原因……等因素,对求职的影响是什么?我的个人经验是,这些条件都有影响,也都没有影响。
甄选标准是建立在「假设」上头
从科学化管理的角度来看,专业的甄选过程应该是:先为职缺进行工作分析,确定做好这份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术、能力或特质为何,然后为这些条件订定权重和标准,在甄选中逐一确认每一位找工作求职者在每一个条件的符合程度如何,最后计算出总分,以决定谁被录取。
但实务上,绝大部分的甄选标准都是一种假设。比较常见的比方说「硕士学历者起薪高于大学学历者」,是因为我们假设硕士学历的员工在能力上高于大学学历。这不见得是事实,因为我们应该都看过一些不知道他是怎么拿到硕士学历的找工作求职者,但大家显然都还是继续这样做。
比较有争议的则像是「国立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是否应该高于私立大学毕业生?」这样做就代表公司认为国立大学毕业生的能力高于私立大学毕业生,有趣的地方是,我问过很多主管这个问题,不少国立大学毕业的主管都认为应该,但是私立大学毕业的主管几乎都持反对立场。
这该怎么说呢?我只是想强调,企业的很多甄选标准,都建立在许多未经证实的「假设」上头。
「不要找来不适合的人选」是最高原则
当一个用人单位主管透过甄选程序决定录取某人的时候,这个决策会有以下四种情形:
1. 正确的接受:我们认为优秀的找工作求职者,录取后果然表现杰出。
2. 错误的接受:我们认为优秀的找工作求职者,录取后表现不佳。
3. 正确的拒绝:我们认为不合格的找工作求职者,万一录取的话表现也不理想。
4. 错误的拒绝:我们不小心拒绝了一位其实很优秀的找工作求职者。
对公司而言,第三种和第四种状况通常是无感的,我们婉拒了一个找工作求职者,他后来去了哪里、表现好不好,我们都不知道。然而,同样是犯错,除非我们拒绝的杰出找工作求职者跑到竞争对手那边去,并且痛宰我们,要不然第四种错误的心痛远远不如第二种。
如果你是HR或用人单位主管,选择一个不适任的找工作求职者加入公司,会把大家搞得人仰马翻,因此在甄选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无意显露的缺点,都可能会被过度地放大。结果,用人单位主管/HR通常倾向于选择各方面四平八稳、在甄选过程中没有犯错的找工作求职者。比方说那些服装仪容看起来干净清洁、应对进退得当、讲话聪明伶俐、有优秀的学历、待过不错的企业,而且表现不错的找工作求职者。甄选的最高指导原则常常是「不要找来不合适的人选」,而不是「尽可能替公司延揽优秀的人才」。
主管的决策历程
决定谁该被录取,对很多主管而言是一个「心理历程」,比较接近「这傢伙的专业还不错,但上一个工作只待了一年半,说不定稳定度不够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现在正缺人手、最近工作量又大,好吧,先让这傢伙试试看好了……」
「A先生学历比较好,对未来的职涯也比较有想法;B小姐无论是在专业度或是对未来的想法,都不如A先生。不过B小姐最大的优势是以前做过类似的工作,不用从头开始教起。所以,嗯,如果我们要找一个新人来培养的话,那就A先生吧;但如果我们要的是一个马上就可以接工作的人,那就B小姐吧……」
或者是,「感觉起来这位小姐对几个问题都回答得很一般,但她上一份工作是待在某某公司,在那么好的公司待了这么多年,应该是不会太差才对,再多问几个问题看看好了……」这一类的决策历程。
我的意思是,在大部分的甄选过程中,决定你会不会被录取的程序是:先针对你的整体印象给一个基本分数,某一些项目会让你加一些分数、另外一些地方会让你扣一些分数,就这样加加减减。用人单位主管会在心里给你一个评价,再拿来和其他的找工作求职者比较。
但你大概不会知道,你的简历上的哪些地方会被用人单位主管拿来当作加分的项目;同理,哪些东西写了会被扣分,也是非常因人而异。
很多年前我加入一家公司。报到后的第一个任务,主管请我整理一下之前的简历,我这才发现,很多和我一起竞逐这个职位的人,在学经历都比我显赫许多。于是我开口问了我的直属主管。结果他说,我之所以会被录取,当然专业是很重要的,在几位他认为专业符合要求的找工作求职者当中,我是男生,所以必要时可以帮忙搬东西(不开玩笑,十几年前绝大多数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都是女性),另外我在求学时期有美术编辑的经验,而HR部门必须发行内部刊物,如果我加入就不需要再委托外包厂商排版。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用人单位主管的决策历程,我还记得当时听完之后有一点傻眼,对自己的自信心顿时打了几折。
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是个优秀的找工作求职者
正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从很短的面谈中确定这位找工作求职者的表现到底如何,所以很多人会参考别人的决定,预期那些在台积电工作多年的员工很优秀、在工行参加过储备干部计划的员工很优秀、年纪轻轻就在阿里得到升迁的员工很优秀、在华为拿到考绩第一等的员工很优秀…
理论上,我的公司和这些行业……都不一样,在那些公司表现好的员工,并不必然在我的公司里有同样杰出的表现。但偏偏面试官在资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会根据找工作求职者以前待过什么公司,或是表现如何,来判断一个找工作求职者是不是值得被录取。
想要得到一份工作,你可以努力的是,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优秀的找工作求职者。每一个用人单位主管对优秀的定义可能非常不同,就算是同一个单位、同一个主管,这个职务需要跟公司另外一个部门合作,而那个职务不需要,就会影响到用人单位主管的选人标准。但是无论如何,你一定要有一些过人之处,让阅读你的简历和面试你的人想要进一步认识你。
求学时期的好成绩和社团经验放在简历里当然是好的,不过如果你工作了两、三年后,还是只有求学时期的成绩和社团经验值得一提,那就糟了。
很多资深的职场前辈都说一份工作做不满两年(也有人说是一年或三年)是不及格的,如果你是年轻人,第一份工作短一点其实会被原谅,偶尔一次转职时看走眼也不会变成致命伤,但万一你连着几个工作都做不长,你就比较难说服别人说那些都是公司的问题。
如果你的专业非常强,或是和你拥有同样专业的人才在市场上比较稀有,你有一些缺点也不至于被扣太多分,但如果你找工作求职的是劳动市场人才供给比较充足的职务,那一点点小毛病就会让你和录取通知书失之交臂。
如果你没有吸引人的工作成就,吸引人的学历当然会是你的卖点,但如果你在之前的工作中曾经拿出亮眼的工作绩效,就比较少人会在乎你是不是从名校毕业……这样的例子大概要举也举不完吧。
如果你问我,到底什么样的找工作求职者会被录取?其实答案真的不难:你的专业知识应该比别人强、你的经验应该比其他人丰富、你积极进取的企图心应该让人印象深刻、你应该是一个可以和大家合作的团队成员、你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比其他人更晚放弃……你当然不用什么好的条件都具备,但你肯定不能什么好的条件都没有。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