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51-6493417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业趋势

待美国两年后,我无法适应台湾职场

来源:合肥招聘网 时间:2018-06-14 作者:合肥招聘网 浏览量:

为什么我会决定回台湾?理由很简单──是想家、想朋友了。这一次我则带着美国硕士学历与国外工作经验。我想,应该能做点不一样的事情。但一年后,我觉得我错了,深深地错了。



我登上老家屋顶,随手拉过一张摆置角落的黑色塑胶椅坐下,仰头望着天空上零落的星光,这才意识到美国梦结束了。


大学与美国错身,研究所来到芝加哥


约莫 4 年前,我踏上美国土地,开始我的硕士留学之旅。


芝加哥,是我的学校所在地。当地人都叫这座城市 " The Second City ",起因于一百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将城市中的一半木製建筑都燃烧殆尽。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裡想着这也算是我的写照。


我读过美国高中语校,勉强恶补了一个月的 SAT 后就上考场。很幸运地,我在数学科目拿到 PR 值 98 的成绩。依稀记得班上同学一阵譁然,甚至有人喊着「天才、天才」这类听来悦耳的恭维话。不过,两个月后,我离开美国,回到台湾重考读大学。会作这个决定的原因,跟多数异乡学子一样──想家。


直到读研究所,才又回到美国,芝加哥的生活,就像这座城市的暱称一样,是我的第二次机会。


就我的观察,拿着学生签证来读书的台湾人大多一样,体验美国生活为此行最大目的,毕业后会认真地找工作,但是没有机会的话,也就算了,打包回台湾也不是坏事。我当时的的想法也是如此。这种观念没有好坏,只是不像印度或中国学生,到美国的心态就是「赖着」不走了。


「人在异乡,只能靠关係」的真实体悟


熬过艰苦的留学生活后,我在网路上海投 700 封履历信,勤劳加上机运,成功地找到第一份工作,地点位在北加州。于是乎,我收拾行囊,连同车子一起从芝加哥寄到了加州,兴高采烈地准备迎接下一个人生阶段。


「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天不从人愿,一个月后,我被公司开除了。


整个过程十分戏剧化,原因是公司裡需要有感应卡才能进出。有一次我忘了带,便跟同事借一张,恰巧被警卫发现,隔天人资就打电话来了。当下除了错愕,还有些许徬徨。


「我不甘心就这样回台湾。」我心裡想着。尤其曾经有一份这么好的机会摆在眼前。


浑浑噩噩过了几天后,我与一位住在洛杉矶的朋友搭上线,他说可以先去他那边住几天,至少可以不用担心房租问题,于是我便从北加南下。


结果,这一住就是一个月。我曾经尝试在加州找工作,但是遍寻不着。眼看工作签证就要过期,我只好联络几位以前学校的教授,询问能不能先在他们实验室裡义务打工。有一两位教授说可以先面试,于是,我便跟朋友道谢惜别,展开两千里长征,驱车开回芝加哥。


回去后,我又分别寄住了两位朋友家,也换过一次短租。有一位教授让我到实验室裡担任义务性质的研究助理,所以我的工作签证便暂时有了着落。回去一个月后,经历 800 封履历的投递,我靠着一位朋友的内推,找到了一份在德州的工作。


「人在异乡,只能靠关係。」这是我体悟到的真理。我一直是个倔强的人,不愿麻烦别人,然而这次经验让我有了很不一样的领悟。贾伯斯曾在访谈中说过一段话:「不要吝于寻求帮助。当我因为困难而打电话向朋友求助时,没有一位朋友挂过我的电话。」他说道,那个时候的他还没有成功。


短短的 3 个月中,搬了 7 次家,开车横跨 8 个州。最后,我来到了德州。


二度就业又回台


约一年后,我有一次出国商务旅行。那个时候正好是工作签证的更换期,我当时认为回美国后再办也来得及。以结果论而言,我的估算正确,不过只有一次投递的机会。要是有什么文件漏交,我会来不及补送。


结果我的文件没有漏送,却因为当年移民局提高申请费,我少缴了 30 块钱,申请被退。


「奇怪,我怎么还没收到申请结果,是不是老天都要我回台湾?」发现退件的当天稍早,我还跟朋友开玩笑地说道。


收到结果的当下,我是有点震惊的,但是心裡感触并不像在加州被开除时的那般强烈,可能是我已经厌倦异地生活了。隔天一早,我跟老闆报告这件事情,我们特地找了法务部门协商,只是他们也无可奈何。当时我曾问过一些朋友,得知有几个方法,能让我继续留在美国上班,但是经费我必须要自出。


经过考虑后,我向公司提出辞呈,很快地把行李打包,买了两个礼拜后的机票回台湾。


为什么我会决定回台湾?理由很简单──又是想家、想朋友了。但这次不若以往,第一次是空手而归,这一次我则带着美国硕士学历与国外工作经验。我想,应该能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难以融入的台湾公司文化与职场困境


「我错了,深深地错了」一年多后,这是我的结语。


我不知道为数多少,但是相信有不少人像我一样,曾经怀着不切实际的理想:想着带上一些国外经验,回台湾就能够一展长才;想着与一些老朋友数年没见,仍然能像过往一般谈天说地、无话不说。


但是人会变,环境不变。


人会变,说的是友情。多年友情在本质上不会改变,但是每个人历练不同,成长也愈发不一。例如,想要聊 In-N-out、Shake Shack 哪家比较好吃的时候,却发现朋友对这个话题兴趣缺缺;想要约朋友週末出来小酌,却发现对方早有别的生活圈。渐渐地,以往三天两头厮溷的生活已不复见,渐渐地变成一週一次、两週一次,再接下来自己也不好意思主动约了;抑或对方交了男朋友、女朋友,那就更难乔出时间。


环境不变,说的是台湾公司文化。没有在台湾工作过的人会认为,有着国外学历回台湾,自己就能够受到公司赏识,提拔重用。就我的观察,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


的确,顶着国外学历,代表着更多的面试门票,或许不乏一些大公司、外商。但是多数情况,进了公司后,依然是公司裡的一枚小螺丝。或许月薪比其他人多上几千,但是并不会特别受到重视。


甚至有些没有国外经历的同事或主管,会因为你是国外学历,便因此分外眼红。尤其是台商大公司,公司内部文化几乎是军事化管理,与美国那一套自主上班、强调工作生活平衡的文化大相径庭。


或许你会想,「没关係,老娘(林背)就不去大公司当小螺丝就好啦。」这样的想法却过于天真。至少有几点需要考虑:第一,自己能够拉下脸去小公司吗?有时小公司的同事或主管学经历可能远不如自己,说不定更加感到自己被「大材小用」;第二,薪水通常较低;第三,公司文化也许更传统。


好,那只剩下最后一种情况了,去外商。以我的工程背景而言,大多数的外商需要 5 到 10 年工作经验,通常只凭美国学历再加上一两年经验是进不去的。我当时凭着一些运气,进了一家财星五百的美商,但是同事们的工作年资都很高,年龄都是三、四十岁以上,在工作上孤寂感便有些严重。因爲同事间的话题都是小孩、结婚等等,有的时候并不容易插上话。


为何台湾缺乏「海归人才的衔接桥樑」?


总的来说,从海外归国后能够适应的人,目前只有两种极端:一种是拿到国外学历后直接回台工作,这种人才其实就是一张白纸,甘愿吸收每一滴落于其上的墨水,其实没有什么好讨论的。第二种是在国外生活数十年,回台湾后能够直接当上高阶主管的人,他们通常是环境的改变者,并不存在太多适应问题。


没有办法适应的人,是那一群有着国外学历,加上两、三年国外工作经验的人。这些人,包括我,通常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在专桉上能够独当一面,甚至有自信能独立与外国客户接洽。但是,现在的台湾,缺乏衔接这类高阶技术人才的桥樑。


为什么我会说缺乏衔接的桥樑?可以从几个面向进行分析:


第一,台湾公司文化偏向制式化,通常不会给予海外人才特别尊重。


我曾听过的说法,大部分公司裡的人会认为,你从海外回来又怎么样,还不是跟我在同一家公司?


第二,薪水不成比例。


这一点无可厚非,台湾薪资环境目前就是这样。


第三,缺乏新创公司。


通常新创公司代表在文化有着更大的弹性,虽然事情多,但较偏向自治化管理。但是现在台湾的新创公司并不多,尤其科技业。


缺乏这样的桥樑,下场当然就是有能力的高阶人才纷纷出走。


如果你还没成为「第二种人」,请再撑一下


我并非有什么灵丹妙药,更不是图于献计上策。


相反地,我希望劝一些有着相同想法,跟我差不多背景的人,不要在你成为上述第二种人之前,就回来台湾。


人生中最精华的期间,20 多岁至 30 初。


当我一年多前毅然作出回台湾的决定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回不去美国的窘境。当然,或许 3、5 年后,有间公司会重视到我的努力,提供派驻美国的机会等等。但是,我早已错过人生中的精华时期。


或许你的想法正是不想将精华期花在美国。但是回台湾的话,面对上述的工作环境,很多时候,反而更容易感到无力。


最后,有一句话想送给花了这么多时间读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有些时候,事情会在你意识到结束之前便结束了。」


这不是什么鼓励的话,而是想警惕每一位在人生交叉路口中的读者们,希望不要做出像我一样的莽撞决定,结束美国梦。


共勉之。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