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普遍鼓吹创业的时候,我想要来唱个反调:其实先帮老板打工、顺便练功,也没什么不好。

这几天,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议题,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有位社会企业的执行长,在微博上撰文评论他所协助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指出年轻人面对创业后的实际经营与挑战,却显得十分「不靠谱」、「没热情」。导致他反思「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在本周,我们不谈这个个案,但我想要藉机来和大家聊聊「年轻人创业」这件事情:
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
有一次,我在大学讲课时,问台下的学生们:「你们之后想要自己创业的请举手。」
结果,班上八成的同学都举起了手。
从正面的角度解读,年轻人普遍有着创业梦,是件好事情。这代表社会对于「创业」变得更加鼓励、赞许或宽容,「失败过的创业家」甚至是个荣誉象征。有些企业也开始喜欢招收有创业经验的人──整体来说好处在于,对年轻人来说,今天若创业失败,通常也不会输到完全没有退路。
然而,从负面的角度解读,这也使得没本事、或根本不适合创业的人,纷纷创了业。人人想创业,却没有认知到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造成许多创业者,尤其是年轻的创业者,抱著过度乐观的期待开了公司,最都却都落了个「花钱买教训」的下场。
这 7 、 8 年来,单是我个人,就看过至少 100 组创业团队,真正做成的不过一两组而已。剩下的能继续苟延残喘就不错了,大多数的撑了一两年不到,就赔钱出场。
这些人里面,从高学历、家里有钱、外企出身、拿了几笔融资的「高配创业者」;到草根、没钱、凭着一股气硬干的「低配创业者」都有。做的项目则从社交、电商、教育、社企、咨询、智能硬件、母婴商品⋯⋯五花八门。
然而,这些人的下场都差不多──全都失败了。
而极少数成功的几位,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还是在于人:成功创业家绝对不同于一般人,他们的眼光、战略力、领导力、行动力、投入程度,都远远超越了一般人。
换句话说,我们得先认清一个事实:创业是需要天赋和本事的。而天赋是老天给的、是极少数人的,多数人是没有的。
多数平庸的创业者,没有天赋还要硬干,几乎就是失败收场。
除了缺乏天赋,现在也不是合适创业的好时机
小米的创办人雷军讲过一句名言:「创业,就是要做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
这说明了要创业成功,除了看你的本事之外,更重要的还需要看时机。
像是新市场开放、新科技突破、社会转型等特殊时期,都能够带来好时机。
譬如说早期的制造代工行业,就是赶上了冷战后西方企业寻找廉价生产制造基地的时机;台积电赶上了半导体科技的爆发时期;Facebook、亚马逊、Google 腾讯 淘宝 百度 等科技巨头,则赶上了互联网的流量红利等等。
而台湾有钱人扎堆的台商群体,也是赶上了 1980 年后中国大陆市场改革开放的红利。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产业或社会转型、动荡的时候,机会俯拾即是,对于创业者的天赋要求就没那么高。只要你敢赌,你敢拼,就「有可能」抓到暴富的机会。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逐渐稳定,过去成功的机会已经不能复制了。
常有些工商界大老批评年轻人,创业都只想到开咖啡厅这种小生意。开咖啡厅或许真的不是什么大事业,但现在这个年头,真的跑去开工厂,恐怕也赚不了多少钱了,更何况开工厂的进入门槛,也早已比半世纪前高得多了。
就拿开化工厂来说,半个世纪前开化工厂,只要找个铁皮屋,买个钢桶和搅拌器,把原料倒进去搅一搅就好。现在没个几亿,花上一两年盖个现代化的产线,要怎么竞争?
这实在不是年轻人玩得起的创业方法。
如果不做制造业,去做移动 APP 呢?
说实在话,从 2010 年移动互联网爆发以来,几乎连一个世界级的应用都没有诞生,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移动 APP 是一个需要规模效应,需要庞大的本地用户支持才能够成功的创业路径。
现在全球多数用户使用的移动 APP ,几乎都来自于美国和中国:像是 Facebook、微信、亚马逊、淘宝等,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两国有巨大的本地用户可以支撑。当然,有些特例像是 瑞典的 Spotify 和新加坡的 Grab,但这毕竟是特例,规模和中美的互联网巨头不能相比。
随着这十年来流量越来越贵,几乎你能想到的需求都有 APP 能够满足。移动 APP 的创业窄门,现在也已经差不多关上了。
每次科技革命(内燃机、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等)都会带来一次创业的机会。但当前科技革命带来的红利周期已经走到尾声了,而新的科技红利还没到来。
简单来说:如果你没有新的市场可以开拓,没有新的科技推动增长,那你最好不要随便创业。
除了没天赋、没时机、你可能也没资源
你可能觉得自己脑子特别好,是被上天眷顾的天才创业家,想到了一个绝顶厉害的商业模式,而此时此刻就是动手去做的最好时机,差只差在你没有实践的资源。
那么你最好再考虑一下。
在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裡,主角通常都是先有了一个「清晰的远见」、「无比的热情」,知道自己要干嘛,才去找人、找资源,然后「一起航向伟大的航道」的。
说句大实话:这都是「事后诸葛」、「擦脂抹粉」后的胡扯。
无论你有专业技术,你家礼有钱,你有行业人脉,你有政府关系⋯⋯啥都行,你一定是有什么特殊的资源,才能够拉起一面大旗,让大家跟你一块干的。不然为什么你行,别人不行呢?
看到一块肥肉不是本事,有本事吃才是本事。
例如这几年来,我认识不少到中国创业的欧美年轻创业家。他们看着 13 亿人口市场看得眼红,想要分一杯羹,于是兴冲冲地跑到中国开公司。结果几年过去,既没搞出什么像样的产品、也没在这市场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利基,把爸妈的积蓄赔光后,灰溜溜跑回欧美。
他们就是没看清楚自己有什么资源可以变现,脑袋一热就创业的。
许多学生创业的团队也有一样的毛病:无论是资本、专业、知识、人脉、洞察都很欠缺,但几个人脑子一热,就去创业了。
因为资源少,所以大学生创业能选择的项目,通常也是进入门槛很低、自己熟悉的领域。像是开咖啡店、送外卖、开小吃店、租脚踏车、二手书店、家教网等。
不是说这些创业项目不好,你说开咖啡店是小打小闹,星巴克也是市值百亿美金的大生意──但问题是,这些进入门槛低的行业通常水很深,需要很强的营运能力。单靠学生团队,很难搞起来的。
而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既不需要太大的资本投入、也没什么技术革新,看起来门槛很低,但市场上却没有既有的玩家,那你最好在兴奋地说「我看到蓝海了」之前,先多想想「为什么」:
你绝对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前肯定也有其他人想过这个商业模式,为什么人家没做起来?要不是这个商业模式不可行,就是需要什么特殊的资源投入。而这个资源你有吗?
其实打工没有这么差
在社会普遍鼓吹创业的时候,我想要来唱个反调:其实先帮老板打工、顺便练功,也没什么不好。
尤其是学历好、能力强的年轻人,只要挑选好合适的公司,搭上对的火箭、跟到对的老板,好好奋斗,认真工作。 30 岁前达到年薪 3、5 百万,甚至破千万的案例,在笔者周边比比皆是──至少,比创业几年后成功获得同等收入的人,要多上太多太多了。(详见:《「上火箭指南」──想加入新创公司翻身的年轻人,如何挑选「不坠海的火箭」?》一文)
换言之,除非你「天纵英明」如贾伯斯,否则先给自己至少几年的时间打工兼练功,培养该有的见识、眼界、能力和人脉,绝对比刚毕业(或还没毕业)就自己创业的风险低多了。
「打工仔」的好处是,看到苗头不对,可以随时跳船。而创业者要下船,可就没这么容易了。
还是那句话,创业是件九死一生的事情──不对,「九死一生」还有个 10% 的成功率。若把时间拉长,现实是年轻人创业,每 1,000 个创业者里可能只会成功一个,而你有很大的可能,是那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里面的一个。
诚然,产业、科技、社会都需要创新者不断往前推进,我们也应该致力打造更友善的创业环境──本文更不是在说「创业」是个错误,而是在强调「诚实的自我评估」,提醒身为大学刚毕业或还没毕业的你,是不是真的知道创业后会面临的现实、自己又有多少条件和淮备?
当然,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还是决定毕业即创业,祝你顺利。


Copyright C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合肥招聘网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4308号-3
公安备案号:34012202341107 号
地址:合肥肥东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1办公室 EMAIL:HR@cnzrc.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355 人力资源证: 3401220020号
Powered by PHPYun.